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癡。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譯文
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讓居處沒有竹子。
沒有肉吃不過人會瘦掉,但沒有竹子就會讓人變庸俗。
原因是人瘦還可變肥,人俗就難以醫治了。
旁人若果對此不解,笑問此言:“似高還似癡?”
那麽請問,如果麵對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獲甘味之樂,世上又哪來“揚州鶴”這等魚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注釋
⑴於潛:舊縣名,在今浙江省臨安市境內,縣南有寂照寺,寺中有綠筠軒。僧:名孜,字惠覺,出家於於潛縣的豐國鄉寂照寺。
⑵此君:用晉王徽之典故。王徽之酷愛竹子,有一次借住在朋友家,立即命人來種竹,人問其故,徽之說:“何可一日無此君。”此君即是竹子。大嚼:語出曹丕《與吳質書》:“過屠門而大嚼,雖不得肉,貴且快意。
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春,蘇軾出任杭州通判時,從富陽、新登,取道浮雲嶺,進入於潛縣境“視政”。於潛僧慧覺在於潛縣南二裏的豐國鄉寂照寺出家。寺內有綠筠軒,以竹點綴環境,十分幽雅。蘇軾與僧慧覺遊綠筠軒時,寫下了這首《於潛僧綠筠軒》。
這首詩是借題“於潛僧綠筠軒”歌頌風雅高節,批判物欲俗骨。詩以議論為主,但寫得很有風采。
據《晉書·王徽之傳》記載,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為人高雅,生性喜竹。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馬上令人種竹。有人問其原故,他不予正麵解釋,“但嘯詠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這“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便是借此典而頌於潛僧。因為典故中有著那樣一位風采卓異的形象,詩入又用了“可”、“不可”這樣的選擇而肯定的語氣,一位超然不俗的高僧形象便立刻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