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獨遊西岩

青山招不來,偃蹇誰憐汝?歲晚太寒生,喚我溪邊住。
山頭明月來,本在天高處。夜夜入青溪,聽讀《離騷》去。

標簽: 寫山,抒情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聳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聽召喚,還會有誰喜歡欣賞你呢?歲暮寒冬,常到山中溪邊來吧。
山尖一輪明月悄悄升起,才發現它早已從地平線升起,眼下已是高懸中天,遍灑銀輝照大地的景象。明月,山巒,清澈地小溪,仿佛都在靜聽我朗誦的《離騷》。

注釋
生查(zhā)子:原為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尊前集》注:雙調。元高拭詞注:南呂宮。四十字,上下片格式相同,各兩仄韻,上去通押。
偃蹇(yǎn jiǎn):原義高聳,引申為驕傲,傲慢。蘇軾《越州張中舍壽樂堂詩》:“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時不肯入官府。”
憐:愛憐,喜歡。
歲晚:指寒冬臘月。
太寒生:比較寒冷。生:語尾助詞,無義。
離騷:指戰國詩人屈原所創作的文學作品。

賞析

上片借山來自寫,又能將山品與人品相融。首句落筆就奇,接句含蓄曲折。止偃蹇”一詞用來形容西岩的狀貌很恰當,也可以引申為詞人的驕傲和傲慢。一筆兩意,巧妙之極。而以止誰憐汝”這一問,更寫出詞人的自憐憐山,自傷傷山。此處的山與人,已在感情上合二為一。止歲晚”一句,也是既寫山,又寫人。如是寫山,指山逢寒冬;如是寫人,則指人的老大。這樣雙綰之後,止太寒生”就成了詞人的心理自感,和對於山的移情了。

既然山被詞人賦予了這樣充分的靈性甚至可說是人性,那麽,上片末句衝出青山止喚我溪邊住”的語句,就不再突兀麗矯情。兩位歲寒之友因品格相似而思謀相伴,簡直再合情理不過。

創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冬天,辛棄疾被誣陷罷官,此後他長期閑居在信州上饒城北帶湖邊上、西岩是上饒城南風景優美的地方。這首《生查子》便是辛棄疾閑居遊西岩的紀遊之作。

參考資料:
1、溫儒敏,蘇立康主編,新概念語文 初中古詩詞讀本,南海出版公司,2001.07,第2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