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岡避暑,茅簷避雨,閑去閑來幾度?醉扶怪石看飛泉,又卻是、前回醒處。
東家娶婦,西家歸女,燈火門前笑語。釀成千頃稻花香,夜夜費、一天風露。
譯文
在鬆崗中躲避寒暑,在茅簷下躲避風雨,如此來來去去的日子不知道有多少次了。停下醉酒搖晃的腳步,手扶嶙峋的怪石,注目眼前飛流直下濺珠躍玉的瀑布,醉眼朦朧,辨認許久,看啊看啊,原來以前多次酒醒就在這裏!
東邊有人娶妻,而西邊已經出嫁的女兒也回娘家省親,兩家門前都燈火通明,親友雲集,一片歡聲笑語。
村外田野裏柔風輕露漫天飄灑,它們是在醞釀製造著稻香千頃,豐收就在眼前了!感謝夜裏風露對於稻穀的滋潤。
這首詞與《西江月·遣興》一樣,同為辛棄疾罷官後居於江西上饒時所作:以農村生活為背景的一首抒情小詞。這首詞作於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己酉),當時他已五十歲了。
辛棄疾的上饒新居,築於城西北一裏許的帶湖之濱,登樓可以遠眺靈山一帶的山岡,所以他把自己的樓屋起名為集山樓(後改名雪樓)。這首詞的開頭三句:“鬆岡避暑,茅簷避雨,閑去閑來幾度?”寫的是他平時在帶湖附近山岡上遊覽、棲息的生活。詞中的鬆岡、茅簷、避暑、避雨,簡練地概括了他在這裏生活的種種生活場景。
作者於兩首《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的開篇,一雲“連雲鬆竹”,一雲“斷崖修竹”。
地勢高,鬆竹成林。詞一起筆調輕靈,說避暑則在鬆岡,避雨則在茅簷,這是就通常情況說的。但這種遣詞造句猶如司空圖的“賞雨茅屋”,“左右修竹”,透露出一片閑適高雅的情調。而第三句“閑來閑去幾度”一收,進而表示出像這樣的上山、下山、晴天、雨天,來來去去,連自己也不知有多少次了。“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大自然界的山山水水,可以蕩滌塵汙,也可以寬慰人的心靈。
這首詞與《西江月·遣興》一樣,作於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己酉),是辛棄疾罷官後,居於江西上饒時所作。是以農村生活為背景的一首抒情小詞。當時他已五十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