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
穹廬為室兮氈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譯文
大漢王朝把我遠嫁,從此和家人天各一方;將我的終身寄於異國他鄉的烏孫國王。
居住在以毛氈為強的帳篷裏,以肉為食,飲辛酪。
住在這裏常常想念家鄉,心裏十分痛苦,我願化作黃皓啊,回我的故鄉!
注釋
烏孫:漢代時西域國名,在今新疆溫宿以北、伊寧以南一帶。
穹廬:遊牧民族居住的帳篷。
旃(zhān):同“氈”。
黃鵠(hú):即天鵝。
劉細君是漢武帝的侄孫女,漢武帝為結好烏孫,封劉細君為江都公主,下嫁烏孫國王獵驕靡,是早於昭君出塞的第一位“和親公主”。當時的烏孫國王獵驕靡已經年老體弱,而劉細君正值豆蔻年華,加之語言不通,水土不服,習俗不同,劉細君自然是孤苦悲傷,度日如年,分外思親,故作下《悲愁歌》一詩。
漢朝初年,北方少數民族常率眾南擾。朝廷有時出兵征伐,有時采用睦鄰政策,以求緩和。“和親”即睦鄰的一個手段。漢元帝時王昭君遠嫁匈奴呼韓邪單於,也是著名一例。劉細君去烏孫國是大義之舉,她思親人戀故土又是人之常情。《悲愁歌》亦即這矛盾心情中思親一麵的反映。因作者親身經曆,感受倍深,故這首詩寫得情切切,意拳拳,真摯動人。在寫思鄉悲愁的同時,從客觀上也具體地介紹了當時北方少數民族的習俗。
《悲愁歌》,一作《烏孫公主歌》。原載於《漢書·西域傳下》和 《玉台新詠》卷九。《樂府詩集》卷八十四以為劉細君作,屬“雜歌謠辭。”此詩以第一人稱的自訴,表現了公主遠嫁異國、思念故土的孤獨和憂傷。詩中突出了中原與西域在食宿、文化方麵的巨大差異,以化為黃鵠歸家的想象與事實上的不可能構成強烈的矛盾衝突,加重了詩歌的悲劇氣氛,意蘊深廣,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