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嶽陽樓二首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裏來遊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吊古風霜裏,老木滄波無限悲。

天入平湖晴不風,夕帆和雁正浮空。
樓頭客子杪秋後,日落君山元氣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遊聊得看丹楓。
翰林物色分留少,詩到巴陵還未工。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巍巍嶽陽樓矗立在洞庭湖以東長江以西,落日緩緩下沉,無風卷起,樓閣上的招牌一動不動。
登臨的地方是當年吳國和蜀國的分界之處,徘徊在湖光山色中一直到暮色。
跋涉萬裏來此還要登高望遠,三年輾轉曆盡危難還要獨登危樓。
登樓憑吊古人,我自己已是兩鬢如霜,看著遠山的古樹、青蒼中,隱含無限的傷悲。

晴空萬裏,湖麵風平浪靜,天空倒映在平湖中,行駛的帆船和大雁好似都漂浮在空中。
晚秋後異鄉旅人登樓望景,落日緩緩落在君山之中。
向北看隻見稀疏的白色枯草,向南望則看見楓葉紅豔似火。
一路隻顧觀賞風景很少留神思考,結果到了巴陵還未作出好的詩篇。

賞析

其一

第一首是詩人寫嶽陽樓的開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鄭重其事。

首聯寫嶽陽樓的地理位置,先從大處著墨,以洞庭湖和長江為背景,在一個宏觀視野中隆重推出嶽陽樓。“洞庭之東江水西”,詩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運用了“東”“西”兩個方位詞,並以湖、江係之,則嶽陽樓之所在,如或可見。而後再寫舉目所見,為“簾旌不動夕陽遲”。

主旨

這首詩寫了詩人登樓的所見所感,雖是抒寫到嶽陽樓遊玩,但心係國家政事,憂國憂民,借登樓來譜寫了一首愛國詩篇。

參考資料:
1、鮑時迪.詩詞名句鑒賞辭典:長江出版社,2008
創作背景

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二年)四月,金兵攻破開封,北宋滅亡。當時,陳與義被貶在陳留(在今河南開封東南)做監酒稅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難民行列中,南奔襄漢,顛沛湖湘,流離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幾次登上嶽陽樓,寫下了數首詩歌以記其事,這兩首就是其中之一。

參考資料:
1、繆鉞 等.宋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830-831
2、彭錫瑞,七律二首 登嶽陽樓,朔方,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