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吟·淮河舟中夜聞宮人琴聲

鼓鞞驚破霓裳,海棠亭北多風雨。歌闌酒罷,玉啼金泣,此行良苦。駝背模糊,馬頭匼匝,朝朝暮暮。自都門燕別,龍艘錦纜,空載得、春歸去。
目斷東南半壁,悵長淮已非吾土。受降城下,草如霜白,淒涼酸楚。粉陣紅圍,夜深人靜,誰賓誰主?對漁燈一點,羈愁一搦,譜琴中語。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戰亂的繁鼓聲,驚破霓裳羽衣的輕歌曼舞,海棠春睡的亭北,驟然一陣淒風苦雨。歌斷宴殘,一片淒惶的玉啼金哭,這北擄一去是何等的不堪悲苦?駱駝背上,搖搖晃晃淚眼模糊,押解的鐵騎,一路巡防一路催逼,驚悸不定從朝到暮。故都啊,城外一席冷宴,辭別得那麽倉皇急促,北上的錦帆龍舟,空載衰殘的春色歸去。
遠望江南如畫的半壁江山,可歎江淮兩岸拱手相送,已非吾土。

受降城下如茫茫秋霜白草幹枯,北去的殘餘生涯將是無盡的淒涼酸楚。這狹窄舟中粉擁紅圍,夜深時疲困睡熟。又怎能分辨哪是高貴的殯妃,哪是卑賤的奴仆?隻有瘦影伶俜的她一懷羈愁對一點漁火,猶自將難言的淒哀在琴聲中低訴。

創作背景

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元軍南下,丞相伯顏率領大軍攻到南宋都城臨安東北的皋亭山。南宋朝野震蕩,最後降元。後帝後、妃嬪及宮官三千多元被押北上燕京,詞人其時為樂師,也裹挾其中。在途徑淮河時,舟中宮女奏起琴,勾起了詞人縷縷痛苦的情思,感懷而作下這首詞。

參考資料:
1、林力,肖劍主編.宋詞鑒賞大典 (上、中、下卷):長征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1892頁
賞析

上片“鼓鞞驚破霓裳,海棠亭北多風雨。”起筆即點出德祐之難,詞人用形象的語言,寫亡國的巨變。朝廷還沉浸在歡歌樂舞之中,卻突然被城外驚天動地的戰鼓驚醒,戰爭的血雨腥驟然降落的皇城深宮。這裏,詞人借唐天寶之變寫本朝之事,借曆史來喻今,批判朝廷的敗落。”玉啼金泣“兼用金人滴淚的典故,寫易代被遣的悲哀,頗為貼切。“駝背模糊,馬頭匼匝,朝朝暮暮。”化用杜甫“馬頭金匿匝,駝背錦模糊。

”詩句,承上“此行良苦”,想象到敵國之地的亡國奴生活。“自都門燕別,龍艘錦纜,空載得、春歸去。”三句,極言其“苦”。南下和北上都是亡國之事這三句,既是舟載北行的實況寫照,意謂國運已盡、無力回天。“春”是押解出發的季節,象征南宋國運。“春歸去”指南宋王朝的國亡如春天一樣終結。“空”字浸透了徒喚奈何的深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