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西風淚不幹,年來多在別離間。遙知獨聽燈前雨,轉憶同看雪後山。
憑寄語,勸加餐。桂花時節約重還。分明小像沉香縷,一片傷心欲畫難。
譯文
在秋風中執手送顧貞觀南歸,戀戀不舍,想到一年來與好友多次分別,不由得淚流滿麵。這一年來我們經常分離。遙想你在家鄉獨坐燈前,聽著窗外淅瀝的秋雨,無人可以相伴;轉念一想,你我曾經同在雪後看山,也可稍解別後獨處的寂寞孤獨。
憑借“我”的殷勤話語,你要努力加餐飯,別讓身體瘦損。咱們約定,等到明年桂花開放的時候你要再回來。
你的畫像在沉香的縷縷輕煙中清晰可見,但是你內心的悲傷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描畫出來的。
康熙二十年(1681),顧貞觀正在京城,逢母喪欲南歸無錫。容若欲留不得,更想到和顧貞觀雖然心心相印,卻聚少離多,此番又將長別,愈發難舍。時值秋雨,納蘭為好友寫了詩詞相贈。
“握手西風淚不幹”,劈頭便是一派依依惜別景象,奠定了全詞的感情基調。握手、西風、淚不幹,每個詞都帶著蕭瑟的意境,組合在一起便營造出了極強的感染力。這裏的“握手”不是西方的禮節,而是離別時真情流露的動作,同義的詞是“執手”。
如果說“握手西風淚不幹”通過描寫送別的畫麵,奠定了這首詞的基調,那麽“年來多在別離間”一句就是通過納蘭容若的怨恨,來進一步加深了這種哀傷。每個人都會經曆離別,偶爾的分別尚可接受,但是“年來多在別離間”,知心之人難以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