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焰剔殘花,夜久邊聲寂。倦舞卻聞雞,暗覺青綾濕。
天水接冥蒙,一角西南白。欲渡浣花溪,遠夢輕無力。
譯文
夜深了,還未入睡,我剔去燈花,周圍明亮了些許。然而,這孤淒的氛圍卻沒有變得暖熱稍許。這離鄉千裏的邊地深夜何其漫長,,無聲無息。不願如祖逖那般聞雞起舞,雞鳴卻依舊聲聲催人。默默已覺青綾上盡是淚痕。
天的盡頭,似乎天水相接,晨霧朦朧。西南天邊的一角漸漸露出魚肚白色。想要回到千裏之外的家中,再次泛舟在浣花溪上。然而鄉夢幽遠,隻任東風吹去遠。
注釋
生查子(shēngzhāzǐ):原唐教坊曲,後用為詞調。
短焰:指蠟燭的火焰已短。
剔(tī)殘花:把殘存的燈花剪去,使燭光明亮。
邊聲:邊地特有的聲音,如馬嘶、風吼、戍角聲、戰鼓聲等等。
“倦舞”句:意謂在倦於起舞的時候卻偏偏聽到雞鳴聲。此處反用祖逖“聞雞起舞”的典故。
青綾:青色的絲織品,此指青綾被。
冥蒙:幽暗不明。江淹《雜體詩·效顏延之侍宴》:“青林結冥蒙,丹嶸被蔥蒨。
該篇作於詞人旅居塞外之時,描寫了塞外的清冷景象以及詞人在半夢半醒之際的倦怠感受,其時恰逢三藩之亂,詞人想要去為國效力,但無踴躍之心。
詞人純從個人角度出發,通篇吟詠其個人情感,並不多加掩飾的將情感真實地凸顯出來,體現了納蘭性德詞作的完整風格。正是這樣由於厭倦官場,無心於仕途,感情的細膩處又受到太大傷害,身處邊塞,不能安心入睡。納蘭填詞就是如此地
上闕以夜為背景。夜深無寐,邊聲靜寂時,挑燈孤守。“倦舞卻聞雞”反用了祖逖聞雞起舞的典故。這個典故出自《晉書·祖逖傳》,納蘭性德反用“聞雞起舞”的典故,說“倦舞卻聞雞”,表達出了詞人真實而又矛盾的情感。好不容易有些許睡意,卻又天亮,在夜與非夜的短暫縫隙裏,征人偷空夢裏回家,醒時淚濕青帕,鄉思可謂纏綿淒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