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鑄鑒

[宋代] 沈括 [简体]

古人鑄鑒,鑒大則平,鑒小則凸。凡鑒凹則照人麵大,凸則照人麵小。小鑒不能全視人麵,故令微凸,收人麵令小,則鑒雖小而能全納人麵。仍複量鑒之小大,增損高下,常令人麵與鑒大小相若。此工之巧智,後人不能造。比得古鑒,皆刮磨令平,此師曠所以傷知音也。

世有透光鑒,鑒背有銘文,凡二十字,字極古,莫能讀。以鑒承日光,則背文及二 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謂鑄時薄處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後冷,而銅縮多。文雖在背,而鑒麵隱然有跡,所以於光中現。予觀之,理誠如是。然餘家有三鑒,又見他家所藏,皆是一樣,文畫銘字無纖異者,形製甚古。唯此鑒光透,其他鑒雖至薄者,皆莫能透。意古人別自有術 。

標簽: 哲理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古人製造鏡子的時候,大鏡子鑄成平的,小鏡子鑄成凸的。鏡麵凹的照出人臉的像要大些,鏡麵凸的照出人臉的像要小些。用小鏡看不到人臉的全像,所以作得稍為凸些,以使臉像變小,這樣的鏡子雖小仍可獲得人臉全像。造鏡時要量鏡子的大小,以決定增減鏡子凸起的程度,使臉像和鏡子大小相稱。

古人做工巧妙,後人造不出來了,一旦得到古時的鏡子,一律刮磨使鏡麵平滑,這是師曠(春秋著名樂師)為什麽悲哀(沒有人)真正懂得音律的緣故啊。
世上有透光鏡,鏡背麵有銘文,共二十字,字體極其深奧,沒人能讀懂。用這個鏡子承受日光,背麵的花紋和二十個字就會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認為是由於鑄造時薄處先冷,唯獨有花紋和字的地方比較厚,冷得慢,以致銅收縮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