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夭

[先秦] 佚名 [简体]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於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桃花怒放千萬朵,色彩鮮豔紅似火。這位姑娘要出嫁,喜氣洋洋歸夫家。
桃花怒放千萬朵,果實累累大又多。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貴子後嗣旺。
桃花怒放千萬朵,綠葉茂盛永不落。這位姑娘要出嫁,齊心協手家和睦。

注釋
夭夭:花朵怒放,美麗而繁華的樣子。
灼灼:花朵色彩鮮豔如火,明亮鮮豔的樣子。華:同“花”。
之子:這位姑娘。於歸: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歸宿,故稱“歸”。於:去,往。
宜:和順、親善。
蕡(fén):草木結實很多的樣子。此處指桃實肥厚肥大的樣子。有蕡即蕡蕡。
蓁(zhēn):草木繁密的樣子,這裏形容桃葉茂盛。

創作背景

關於此詩的背景,《毛詩序》以為與後妃君王有關。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對這種觀點進行了駁斥,認為“此皆迂論難通,不足以發詩意也”。現代學者一般不取《毛詩序》的觀點,而認為這是一首祝賀年青姑娘出嫁的詩。

參考資料:
1、王秀梅 譯注.詩經(上):國風.北京:中華書局,2015:11-12
2、薑亮夫 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14-15
3、張素鳳 楊洲.《詩·周南·桃夭》新解.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3
鑒賞

這首詩非常有名,即便隻讀過很少幾篇《詩經》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這是為什麽呢?我想,無非有這樣幾個原因:第一,詩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動。拿鮮豔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麗,實在是寫得好。誰讀過這樣的名句之後,眼前會不浮現出一個象桃花一樣鮮豔,象小桃樹一樣充滿青春氣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給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覺。寫過《詩經通論》的清代學者姚際恒說,此詩“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並非過當的稱譽。第二,短短的四字句,傳達出一種喜氣洋洋的氣氛。這很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