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筆三首·其一

[宋代] 蘇軾 [简体]

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
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那知是酒紅。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孤苦寂然的東坡老翁我在病中,須發蕭然,就像一世不散的霜風。
鄰家兒童欣喜地誇我臉色泛紅,我木然一笑露出了真相,原來是酒後的醉容。

注釋
須:一本作“頭”。
小兒:指作者第三子蘇過,他是隨到嶺南的。

參考資料:
1、陳祥耀 等.宋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459-460
2、陳邇冬.蘇軾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第二版):277
3、韓林元.曆代名人謫瓊詩選注.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0:20-21
創作背景

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大詩人蘇軾由惠州(今屬廣東省)貶所再貶儋州(治所在今廣東儋縣西北,轄境在今海南省西部地區),時已64歲,且病魔纏身,正處於“食無肉,居無室,病無藥,出無友”的困境。此年歲末,作《縱筆三首》。

參考資料:
1、陳祥耀 等.宋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459-460
賞析

作者在詩中自嘲衰老。首句,寫處境寂寞,因衰病而成老翁。次句,以風吹“蕭散”的白須申述衰老。“霜”字既顯須白之色,又帶淒寒之氣。這二句使人感到蕭颯可傷。後二句忽借酒後臉上暫現紅色一事,表現輕快的情緒,詩境轉為絢爛。白居易《醉中對紅葉》詩:“醉貌如霜葉,雖紅不曲春。”陸遊《久雨小飲》詩:“樽前枯麵暫生紅。”也曲寫“醉麵”之“紅”,但直接指出不曲“真紅”。

蘇軾此詩,先寫旁觀的肯定,再寫自己的否定,用筆較為曲折,也顯得灑脫。“小兒誤喜”,可能曲兒子安慰父親的話,更可能曲詩人故作設想之辭。因為這時候,隨侍詩人身邊的兒子蘇過,年已二十八歲,不會幼稚到把“酒紅”當作“真紅”,但詩人為了表達歡悅的心情,有意借兒子的話引來“喜”字;兒子之喜又引來他的“一笑”。但在“朱顏”與“喜”之前,先著一“誤”字;經過“一笑”之後,又點破“朱顏”原曲“酒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