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陵行送別

[唐代] 李白 [简体]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問路歧,雲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連綿走西京,紫闕落日浮雲生。
正當今夕斷腸處,驪歌愁絕不忍聽。

標簽: 送別,友情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送君送到灞陵亭,灞水浩蕩似深情。
岸上古樹已無鮮花,岸邊有傷心的春草,萋萋蘺蘺。
我向當地的秦人問路,他說:這正是當初王粲南去走的古道。
古道的那頭逶迤連綿通長安,紫色宮闕上浮雲頓生,遮蔽了紅日。
正當今夜送君斷腸的時候,雖有黃鸝婉婉而啼,此心愁絕,怎麽忍心聽?

注釋
灞陵亭:古亭名,據考在長安東南三十裏處。灞陵,也作“霸陵”,漢文帝陵寢之地,因有灞水,遂稱灞陵。
浩浩:形容水勢廣大的樣子。
王粲: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由於其文才出眾,被稱為“七子之冠冕”。他曾為避難南下荊州,途中作《七哀詩》,表現戰亂之禍害,詩中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長安”句。
西京:即唐朝都城長安。
紫闕:紫色的宮殿,此指帝王宮殿。一作“紫關”。

創作背景

這首送別詩當作於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寶二年)前後,此時李白入長安已有一段時日。從詩意看,詩人所送的行者是一位遭受排擠、仕途失意之人,在詩人的寄寓中,有著政治的因素。

參考資料:
1、裴斐.李白詩歌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88年2月版:第403頁
鑒賞

長安東南三十裏處,原有一條灞水,漢文帝葬在這裏,所以稱為灞陵。唐代,人們出長安東門相送親友,常常在這裏分手。因此,灞上、灞陵、灞水等,在唐詩裏經常是和離別聯係在一起的。這些詞本身就帶有離別的色彩。“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灞陵”、“灞水”重複出現,烘托出濃鬱的離別氣氛。寫灞水水勢“流浩浩”是實寫,但詩人那種惜別的感情,也正如浩浩的灞水。這是賦,而又略帶比興。

“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這兩句一筆宕開,大大開拓了詩的意境,不僅展現了灞陵道邊的古樹春草,而且在寫景中透露了朋友臨別時不忍分手,上下顧盼、矚目四周的情態。春草萋萋,會增加離別的惆悵意緒,令詩人傷心不已;而古樹枯而無花,對於春天似乎沒有反映,那種曆經滄桑、歸於默然的樣子,比多情的芳草能引起更深沉的人生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