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破訥沙二首 / 塞北行次度破訥沙

[唐代] 李益 [简体]

眼見風來沙旋移,經年不省草生時。
莫言塞北無春到,總有春來何處知。

破訥沙頭雁正飛,鸊鵜泉上戰初歸。
平明日出東南地,滿磧寒光生鐵衣。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在沙漠上風一吹,看那沙塵滿天飛旋,在這茫茫的沙磧上怕是永遠看不到草木生長了吧。不能說塞北沒有春天到來,但由於遍地風沙,不見青草,縱有春天到來,一切沒有變化,又從哪裏看到春天呢?

在破訥沙漠上大雁正在飛翔,在鸊鵜泉上戰勝了敵軍的將士們剛剛歸來。一輪紅日從東南方的地平線上噴薄而出。在廣袤的平沙之上,行進的部隊蜿如遊龍,戰士的盔甲銀鱗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閃閃。

注釋
破訥(nè)沙:係沙漠譯名,亦作“普納沙”(《新唐書·地理誌七》)。
沙旋移:沙塵飛旋,沙丘移動。
不省(xǐng):謂未見過。唐杜甫《見王監兵馬使說近山有白黑二鷹》詩之二:“黑鷹不省人間有,度海疑從北極來。”
莫言:不要說。一作“無端”。塞北:指長城以北,泛指中國北邊地區。到:一作“色”。
總有:雖然有;即使有。總,通“縱”。

賞析

第一首詩是用詩的語言記錄了自己親曆的一場沙塵暴。首句“眼見風來沙旋移”,高屋建瓴,氣勢逼人,僅一個“旋”字,足見風沙來勢之猛烈。正因為有了這樣震撼人心的親曆,詩人才會有“經年不省草生時”的聯想,在這茫茫的沙磧上怕是永遠看不到草木生長了。但是,詩人襟懷博大,生性樂觀,接下兩句,詩意為之一轉:“莫言塞北無春到,總有春來何處知。”這兩句用以退為進的筆法,表現塞北終年無春的特征。

第二首詩頭兩句寫部隊凱旋越過破訥沙的情景。從三句才寫“平明日出”可知,這時黎明還沒有到來。軍隊夜行,“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時而兵戈相撥,時而錚鏦之鳴響。棲息在沙磧上的雁群,卻早已警覺,相呼騰空飛去。“戰初歸”是正麵寫“度破訥沙”之事,“雁正飛”則是寫其影響所及。首句先寫飛雁,未見其形先聞其聲,造成先聲奪人的效果。這兩句與盧綸《塞下曲六首》“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異曲。

創作背景

這兩首詩是邊塞詩人李益過陝西破訥沙漠時創作的。第一首詩是在一年春天李益在沙漠遇上了沙塵暴時寫下的。第二首詩則是為唐與回鶻交戰而作。唐憲宗元和初,回鶻曾以騎兵進犯,與鎮武節度使駐兵在此交戰,詩主要是概括了這樣的曆史內容。

參考資料:
1、周嘯天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706-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