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有感

一自蕭關起戰塵,河湟隔斷異鄉春。
漢兒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

標簽: 邊塞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自從蕭關一戰後,春風便再也吹不到河湟地區了。
而今漢家兒童都說胡人語,卻向著城頭罵著漢人。

注釋
河湟(huáng):黃河與湟水,指河西、隴右地區。
蕭關:古關塞名,故址在今甘肅固原縣北。
異鄉:此謂異域。

參考資料:
1、姬沈育.大唐詩作.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283
創作背景

安史之亂時,邊防空虛,吐蕃乘機於廣德元年(763),侵入大震關,蘭州、秦州等河西、隴右地區均告失陷。又貞元六年(790),吐蕃陷北庭都護府,安西阻絕。司空圖這首《河湟有感》即悲歎河湟因長久失陷,致使漢蕃生聚,民不思歸的局麵。

參考資料:
1、霍鬆林.霍鬆林選集·第十卷.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0:359
賞析

前兩句詩人用精煉的語言說明了吐蕃借唐朝內亂乘機攻占河湟的曆史事實。蕭關當時為河湟與內地之間重要軍事關塞。蕭關一陷,河湟阻絕,詩中用“隔斷異鄉春”形象地表明河湟與內地音訊不通,處於西地分裂局麵的狀況。此處,“春”者,非僅言季節或氣候,更是指民族習慣,民族情感而言。郎士元《送李將軍赴鄧州》詩中有“春色臨關盡,黃雲出塞多”,是偏重於對邊地氣候環境的特征來說的。

司空圖在“春”字之前,冠上“異鄉”,再形容為“隔斷”,足見其非僅言河湟氣候與內地不同,而是欲為讀者指出,處於吐蕃統治下的河湟地區,人們已無法感受唐朝教化,況“蕃音虜曲直難分”,漢人也逐漸蕃化,民族感情亦漸消失,十分讓人傷痛啊。句中“一自”和“隔斷”包含時間的先後,也是事件的因果,暗含了詩人對分裂局麵的沉痛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