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譯文
以前在蜀國時曾聽過杜鵑淒惻的鳴啼,沒想如今在異鄉宣城,又看到杜鵑盛開。
杜鵑鳴叫悲囀,使人愁腸寸斷。暮春三月,這鳥鳴花開的時節,心中思念故鄉。
注釋
宣城:今屬安徽。
蜀國:指四川。
子規鳥:又名杜鵑,因鳴聲淒厲,動人鄉思,故俗稱斷腸鳥,蜀地最多;傳說是古蜀王杜宇死後所化。
杜鵑花:即映山紅,每年春末盛開,正是杜鵑鳥啼之時,故名杜鵑花。
三春:指春季。三巴:巴郡、巴東、巴西三郡,即指蜀國,今四川。
此詩感物起興。前二句從地理和時間兩個方麵的對比和聯結中,視聽並置,真實地再現了觸動鄉思的過程;後二句分別承接前二句,一句三頓,表現了詩人深切的故鄉之念。全詩通篇對仗,結構上前呼後應,渾然一體,運用多種修辭手法,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尤其是後二句,“一”與“三”三次反複,按理在近體詩中是禁忌的,但詩人卻寫得神韻天然,足見詩人駕馭語言的高超能力。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兩句是寫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覺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紅色,仔細瞧,原來是杜鵑花開了。這杜鵑好像就是故鄉的花。詩人的鄉思因此被觸動了。在蜀中,每逢杜鵑花開的時候,子規鳥就開始啼鳴了。子規鳥,又名杜鵑,花與鳥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詩人聯想的一個原因。這鳥,相傳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號稱望帝,他自以為德薄,於是禪讓了帝位而出亡,死後化為杜鵑鳥。
關於此詩的創作時間,主要有兩種說法。根據裴斐《李白年譜簡編》,此詩作於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春,時李白在宣城郡。另一種說法以薛天緯為代表,他認為此詩作於李白流放遇赦歸來之後,寫這首詩的時候,李白已是遲暮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