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轉四時,功成者自去。
借問衰周來,幾人得其趣?
遊目漢廷中,二疏複此舉。
高嘯返舊居,長揖儲君傅。
餞送傾皇朝,華軒盈道路。
離別情所悲,餘榮何足顧!
事勝感行人,賢哉豈常譽!
厭厭閻裏歡,所營非近務。
促席延故老,揮觴道平素。
間金終寄心,清言曉未悟。
放意樂餘年,遑恤身後慮!
誰雲其人亡,久而道彌著。
大象轉四時,功成者自去。
借問衰周來,幾人得其趣?
遊目漢廷中,二疏複此舉。
高嘯返舊居,長揖儲君傅。
餞送傾皇朝,華軒盈道路。
離別情所悲,餘榮何足顧!
事勝感行人,賢哉豈常譽!
厭厭閻裏歡,所營非近務。
促席延故老,揮觴道平素。
間金終寄心,清言曉未悟。
放意樂餘年,遑恤身後慮!
誰雲其人亡,久而道彌著。
譯文
天地四時自運轉,完成功業當歸還。
請問東周未世後,幾人能把其意傳?
放眼漢代朝廷內,二疏舉止可稱讚。
歡快高歌返故鄉,告別太子長辭官。
皇朝官吏皆出送,華貴輕車填路問。
悲歎之情為送別,榮華富貴豈足戀!
德操高尚感行人,賢哉之譽豈一般!
鄉裏安逸相聚歡,經營之事不簡單。
邀來故老促席坐,飲酒共將往事談。
兒女關心遺產事,疏廣曉諭出清言。
縱情享樂度餘年,死後之事不掛牽。
誰說二疏已亡去?日久其德更粲然。
這首詩具體創作時間大致有兩說:一說作於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之後不久,約在永初三年(422年),陶淵明五十八歲;一說約在東晉安帝義熙十年(414年),與《雜詩十二首》寫作時間相近,陶淵明五十歲。
此詩內容可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開頭的六句,為作者對二疏實現“功成者自去”之目標的積極評價;第二部分是繼之的八句,是作者根據史實描寫二疏辭官回到鄉裏的場麵;第三部分開頭八句筆法一轉,描寫二疏歸鄉後所過的自由自在的日子,以及他們不屑於“近務”而每日邀請在一起飲宴的情景,接著告誡親族不要過分關注錢財之事,最後以二疏所奉行的“道”經過時間的洗禮仍閃耀著光輝作結。
此詩在陶淵明的作品中不算很重要,但仍大有意味。詩的寫法基本是敷衍史傳,這本是詠史詩的老傳統,自班固《詠史》以下,作品指不勝屈,陶淵明的高明之處在於“據事直書,而寄托之意自見”。當然,陶淵明也有自己的選擇和重點,他固然關注二疏的功成身退,似有自喻之意,而重點並不在此,詩中尤其強調的是疏廣“放意樂餘年”,不讓子女當“啃老族”——這也曲折地表達了他本人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