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裏百餘家,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
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淒,但對狐與狸,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裏百餘家,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
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淒,但對狐與狸,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
譯文
天寶以後,農村寂寞荒涼,家園裏隻剩下蒿草蒺藜。我的鄉裏百餘戶人家,因世道亂離都各奔東西。
活著的沒有消息,死了的已化為塵土。因為鄴城兵敗,我回來尋找家鄉的舊路。
在村裏走了很久隻見空巷,日色無光,一片蕭條淒慘的景象。隻能麵對著一隻隻豎起毛來向我怒號的野鼠狐狸。
四鄰還剩些什麽人呢?隻有一兩個老寡婦。宿鳥總是留戀著本枝,我也同樣依戀故土,哪能辭鄉而去,且在此地棲宿。
正當春季,我扛起鋤頭下田,到了天晚還忙著澆田。縣吏知道我回來了,又征召我去練習軍中的騎鼓。
雖然在本州服役,家裏也沒什麽可帶。近處去,我隻有空身一人;遠處去終究也會迷失。
家鄉既已一片空蕩,遠近對我來說都是一樣。永遠傷痛我長年生病的母親,死了五年也沒有好好埋葬。
她生了我,卻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終身忍受辛酸。人活在世上卻無家可別,這老百姓可怎麽當?
《無家別》和“三別”中的其他兩篇一樣,敘事詩的“敘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詩中的主人公。這個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當兵的獨身漢,既無人為他送別,又無人可以告別,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際,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語,仿佛是對老天爺訴說他無家可別的悲哀。
從開頭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總寫亂後回鄉所見,而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兩句插在中間,將這一大段隔成兩個小段。前一小段,以追敘發端,寫那個自稱“賤子”的軍人回鄉之後,看見自己的家鄉麵目全非,一片荒涼,於是撫今憶昔,概括地訴說了家鄉的今昔變化。“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這兩句正麵寫今,但背後已藏著昔。“天寶後”如此,那麽就會想到天寶前的情況。於是自然地引出下兩句。
此詩作於唐肅宗幹元二年(759年)春。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幹元二年三月,唐朝六十萬大軍敗於鄴城,國家局勢十分危急。為了迅速補充兵力,統治者實行了慘無人道的拉夫政策。杜甫親眼目睹了這些現象,懷著矛盾、痛苦的心情,寫成“三吏三別”六首詩作。
《無家別》敘事詩的“敘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詩中的主人公。這個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當兵的獨身漢,既無人為他送別,又無人可以告別,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際,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語,仿佛是對老天爺訴說他無家可別的悲哀。
從開頭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總寫亂後回鄉所見,而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兩句插在中間,將這一大段隔成兩個小段。前一小段,以追敘發端,寫那個自稱“賤子”的軍人回鄉之後,看見自己的家鄉麵目全非,一片荒涼,於是撫今憶昔,概括地訴說了家鄉的今昔變化。“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這兩句正麵寫今,但背後已藏著昔。“天寶後”如此,那麽就會想到天寶前的情況。於是自然地引出下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