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後渚

[南北朝] 鮑照 [简体]

江上氣早寒,仲秋始霜雪。
從軍乏衣糧,方冬與家別。
蕭條背鄉心,淒愴清渚發。
涼埃晦平皋,飛潮隱修樾。
孤光獨徘徊,空煙視升滅。
途隨前峰遠,意逐後雲結。
華誌分馳年,韶顏慘驚節。
推琴三起歎,聲為君斷絕。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江上早寒,仲秋時節就已經霜結雪降。
我要從軍遠征,卻又缺衣少糧,嚴冬已漸漸逼近,卻不得不與家人分別,揮滑北上。
離鄉背井,心情落寞淒愴,乘船從後渚出發,駛向遠方。
征塵飛揚,彌漫了前方的高地,浪潮高高地卷起,遮住了長長的樹影,一片水花茫茫。
孤獨的太陽,在空中緩緩地移動,漫漫江霧,時而在前麵飄聚,時而又消失空中。


眺望前方的山峰,倍覺路途的遙遠,回顧身後的陰雲,更添離別的優傷。
美好的誌向,就在這終年的奔走勞頓中消失,青春的容顏,因驚歎於季節的變化而變得慘淡無光。
每念及此,總要引起先盡的歎息,隻好推開瑤琴,不讓那揪心的琴聲再響。

創作背景

宋文帝元嘉十七年(440年)十月,臨川王劉義慶由江州徙刺南兗州,鎮廣陵。作為劉義慶的幕僚國侍郎,鮑照先從義慶還都省家,然後道出京口,赴任所。從後渚出發後,一路上的見聞令作者感慨萬分,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參考資料:
1、曹道衡,俞紹初注評.魏晉南北朝詩選評:三秦出版社,2004年07月:233
賞析

這首詩的結構也很別致。第一、二兩節各六句:第一節寫別家上路時情景,第二節寫途中所見景物及自己主觀心情隨客觀景物之變化而變化的心理活動。“華誌”二句自為一節,是前兩節的一個小結。“推琴”二句又成一節,似用旁觀者口吻結束全詩。這是作者從主觀世界中跳出來,故意用客觀敘述來“冷處理”,從而讓讀者於言外去品味詩人內心的苦況。

在第一節中,有兩個表時間的虛詞與一般講法有異。一是“仲秋始霜雪”的“始”,作“初”解。餘冠英先生《漢魏六朝詩選》注雲:“近人用‘始’字有遲久而後得的意思,此不同。”其說是。詩句譯成口語,應該是“剛到仲秋時節就開始出現霜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