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日殘鶯伴妾啼,開簾隻見草萋萋。
庭前時有東風入,楊柳千條盡向西。
譯文
暮春時節,獨守空閨,每天都有幾隻殘鶯陪伴著叫個不停;卷起珠簾,目之所見草木繁茂,春色無邊。
庭院裏時時有東風吹入,千萬條楊柳隨風全都向西飄擺。
注釋
代:猶擬,說作者完全以一個閨婦身份來寫這首詩。
殘鶯:春暮時之鶯。春暮則鶯稀,故則殘鶯。
萋萋:形容草生長得茂盛。暗用《楚辭·招隱士》春草、王孫意。意詣征人未歸。
盡向西:唐時征戰多在西陲。
這是一首代言體的詩,要“言”的是“春怨”。詩中無一“春”字,但從寫景可見;至於“怨”字,則隻能從字裏行間細加品味,仔細琢磨了。本詩截寫了思婦在一個早晨裏的所聞所見所思。寫出了她在暮春時節對久戍西疆的丈夫的離惜別緒。言辭雖無怨字,“怨意”卻無形中流露了出來。
一二句中“朝日”,猶日日,時俗口語;春暮鶯稀,故謂“殘鶯”。“朝日”、“殘鶯”不僅點出暮春之晨的季節,時間,也使人們的想象自然從今晨的鏡頭回溯昨夜以至整個春天。陽光八室,曉鶯啼愁,又一個惱人的春夜度過了。“殘”字流露出她的遲暮之憂, “伴”字更傳達出她的孤淒之感。
此詩是作者隱居時所作,具體創作時間不詳。由於隱士生活單調,取材範圍狹窄,女性題材給了他探索另一個心靈世界,在故事化的虛構中施展才華的機會,所以他寫下這首詩來表達久處深閣的婦女對丈夫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