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從軍征

[兩漢] 佚名 [简体]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裏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鬆柏塚累累。(遙看 一作:遙望)
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
中庭生旅穀,井上生旅葵。
舂穀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剛滿十五歲的少年就從軍出征,到了八十歲才回來。
在鄉間路上遇到同鄉人,問:“我家裏還有那些人健在?”
遠遠看去那就是你家,但已經是鬆柏青翠,墳塚相連了。
走到家門前看見野兔從狗洞裏出進,野雞在屋脊上飛來飛去。
院子裏長著野生的穀子,野生的葵菜環繞著井台。
用搗掉殼的野穀來做飯,摘下葵葉來煮湯。
湯和飯一會兒都做好了,卻不知贈送給誰吃。


走出大門向著東方遠望,老淚縱橫灑落在征衣上。

賞析

這是一首敘事詩,描繪了一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兵返鄉途中與到家之後的情景,抒發了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開篇便不同凡響:“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這兩句,直言老兵“十五”歲從軍,“八十”歲方回,看似平淡無奇,像不經意間道來,實卻耐人尋味,頗見功力。他“十五從軍征”,奔赴何處,詩中未作說明;其軍旅生活如何,戰況怎樣,詩中也均未交代。

這就給讀者留下眾多想象的空間。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他“從軍征”,係出於戰事,而且這一去就是數十年!“八十”與“十五”相對照,突出其“從軍征”時間之久;“始得歸”與“從軍征”相呼應,則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來。

《十五從軍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製度的漢代樂府民歌,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製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實、深刻、令人感憤,催人泣下。

創作背景

《十五從軍征》晉代已入樂。在它被用為橫吹曲辭以前,是否曾入樂,已難查考。這首詩詩原來或許是漢魏間大動亂時代的民歌,是為控訴殘酷繁複的兵役製度而創作的。

參考資料:
1、吳小如等.漢魏六朝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