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國淒涼早。蕭蕭漸積,紛紛猶墜,門荒徑悄。渭水風生,洞庭波起,幾番秋杪。想重涯半沒,千峰盡出,山中路、無人到。
前度題紅杳杳。溯宮溝、暗流空繞。啼螿未歇,飛鴻欲過,此時懷抱。亂影翻窗,碎聲敲砌,愁人多少。望吾廬甚處,隻應今夜,滿庭誰掃。
曉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國淒涼早。蕭蕭漸積,紛紛猶墜,門荒徑悄。渭水風生,洞庭波起,幾番秋杪。想重涯半沒,千峰盡出,山中路、無人到。
前度題紅杳杳。溯宮溝、暗流空繞。啼螿未歇,飛鴻欲過,此時懷抱。亂影翻窗,碎聲敲砌,愁人多少。望吾廬甚處,隻應今夜,滿庭誰掃。
譯文
早上的霜露剛剛附著在青綠的樹林上,視野中故國也早是一片淒涼之景。地上的落葉漸漸積累,樹上的葉子也紛紛欲墜落,門前荒蕪,路徑悄悄。渭水秋風起,洞庭湖波湧,幾次暮秋了。想來重重疊疊的山上已經落滿樹葉,千峰盡是萬木凋零之景,山上的路,沒有人可以到。
從前題紅之事已不再見,順著官溝而上,暗流空繞。蟬啼叫還沒有停歇,鴻雁欲過,此時的懷抱是悲傷的。
樹葉雜亂地落於窗前,落葉掉落在台階上發出聲音,多少愁苦之人。望我家在何處。隻是今夜,滿庭的落葉誰來掃。
暮秋天氣,嚴霜始降,草木黃落。在諸多文人筆下,落葉與時移物換、榮枯搖落同存長在,故而睹落葉而悲秋,因悲秋而傷情。通過描寫這種境界,表現了詞人在南宋末期對現實難排的抑鬱之情和淒涼境地。
上片寫深秋“望中故國”落葉飄零的淒涼補象。“曉霜初著青林”以補帶情,用筆簡練,而輪廓頓明。作者在不經意如實地描摹出來自然補色:晨曉寒霜,把昔日青蔥繁茂的林木籠罩。詞人因補生情,心中升起一股莫明的淒涼之情。“望中故國淒涼早”,無限心事,隱藏其中。“故國淒涼早”五字借秋初大自然的蕭索補象,寫朝代之替換,這補象不但指自然補象,也包括社會補象在內,這是第一層。
祥興二年(1279年),陸秀夫與宋少帝一同投海殉國。又據詹安泰考證,“啼螿未歇,飛鴻欲過,此時懷抱”三句指明了宋少帝未投海,而“望吾廬何處”句則說明此詞為杭州陷落後,宋軍於崖山死守時作,也就是說此詞應作於祥興元年至二年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