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三義塔

[近現代] 魯迅 [简体]

三義塔者,中國上海閘北三義裏遺鳩埋骨之塔也,在日本,農人共建。

奔霆飛熛殲人子,敗井頹垣剩餓鳩。
偶值大心離火宅,終遺高塔念瀛洲。
精禽夢覺仍銜石,鬥士誠堅共抗流。
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西村博士於上海戰後得喪家之鳩,持歸養之,初亦相安,而終化去。建塔以藏,且征題詠,率成一律,聊答遐情雲爾。

標簽: 詠物,抒情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三義塔是為紀念中國上海閘北三義裏那隻被救而又死去的鴿子,並埋葬其遺骨之塔。此塔修建於日本,是當地愛好和平的農民共同修建的。

日本強盜轟炸上海閘北人民,饑餓的鴿子在瓦礫堆中幸存。
偶然遇到好心腸的日本友人,把這隻劫後的鴣子帶回東瀛。
鴿子死了還建築起高塔紀念,日本農民常把它記掛在心田。
如果死去的鴿子從夢中醒回,將化作精衛鳥銜石填平東海。
消除戰爭種下的仇恨的種子,中日兩國人民必將同仇敵愾。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作者在1933年6月21日寫下的。在日軍侵華時期,日本生物學家西村真琴博士為了救援戰爭中的受傷者,於1932年2月作為“服務團長”到中國。在上海郊外的三義裏戰亂的廢墟裏,發現了因饑餓飛不動的鴿子,便帶回日本,取名“三義”,精心喂養。為了表達兩國人民的友善,他“期待生下小鴿子後,作為日中友好象征送回上海”。

可惜這隻帶回日本的鴿子後來遭遇黃鼠狼的襲擊死亡,博士及周圍人在悲痛之餘決定將其立塚掩埋。出於對魯迅先生的景仰,西村博士修書一封細說原委,並將自己畫的鴿子一並寄給在上海的魯迅,表達了中日兩國友好的願望。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寄情的七言律詩。這也是一首應友人征請題詠的酬對詩。

這種詩在舊體詩中數量較多,一般都是通過寫物寄托詩人的個人情懷;特別是出題而詠,多就事論事,很少生發開去表現出深廣的主題。但作者魯迅的這首詩卻借一小的具體事物——一隻鴿子,一座為埋鴿而建的塔塚,生發出一個巨大深廣的主題,揭露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的侵略,更把日本人民和日本帝國主義者嚴加區別,指出兩國人民情如兄弟,展示隨著時間的推移,待到“劫波”逝去,中日兩國人民就將友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