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則邇,其人甚遠。
東門之栗,有踐家室。豈不爾思?子不我即!
譯文
東門附近有廣場,茜草沿著山坡長。他家離我近咫尺,而人卻像在遠方。
東門附近種板栗,房屋棟棟排得齊。哪會對你不想念,不肯親近隻是你。
注釋
墠(shàn):經過整治的郊野平地。
茹藘(rú lǘ):草名。即茜草。
阪(bǎn):小山坡。
邇(ěr):近。
栗:木名。
有踐:同"踐踐",行列整齊的樣子。
家室:房舍;住宅。
不爾思:即不思爾。不想念你。
不我即:即不即我。我不想親近你;即:走進,接近。
這是一首青年男女相唱和的民間戀歌。它的表現形式,不是戀人之間麵對麵地放聲高歌,而是室近人遙無由相會,自為贈答,分別抒發內心焦急渴望的情懷。
全詩分三章,每章四句。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指出:“就首章而觀,日室邇人遠者,男求女之詞也。就次章而論曰:‘子不我即’者,女望男之心也。一詩中自為贈答而均未謀麵。”一方在追求,一方在盼望,兩種圖景,一樣心願。本來是好端端的美滿姻緣,卻遭到某種社會原因的阻撓,使得這對戀人深深地陷入煩惱與憂鬱之中。
對於《東門之墠》的詩旨,古今認識較為一致,曆來學者大都認為是男女之詞。《毛詩序》說:“刺亂也,男女有不待禮而相奔者也”。但是《毛詩序》沒有指明究竟是男奔女還是女奔男。鄭箋就說:“女欲奔男之辭“。通常認為這首詩是女子一人所作,是女子對男子暗戀的傾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