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旄

[先秦] 佚名 [简体]

孑孑幹旄,在浚之郊。素絲紕之,良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幹旟,在浚之都。素絲組之,良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幹旌,在浚之城。素絲祝之,良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牛尾之旗高高飄,人馬來到浚邑郊。素絲束束理分明,良馬四匹禮不輕。那位忠順的賢士,你用什麽來回敬?
鷹紋大旗高高飄,人馬來到浚近郊。束帛層層堆得好,良馬五匹選得妙。那位忠順的賢士,你用什麽來回報?
鳥羽旗幟高高飄,人馬來到浚城郊。束帛捆捆堆得好,良馬六匹真不少。那位忠順的賢士,有何良策來回報?

注釋
鄘(yōng):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汲縣北。
幹旄(máo):以犛牛尾飾旗杆,樹於車後,以狀威儀。幹,通“竿”“杆”。

鑒賞

此詩寫一位尊貴的男子駕車驅馳在浚邑郊外的大道上,車馬隆隆,旗幟飄揚。接下來是對旗幟和車馬的特寫:旄是“素絲紕之”,用素絲織的流蘇鑲在旗幟的邊上,可見其色彩鮮明及飄揚姿態;馬是“良馬四之”,四匹高頭大馬駕車而行,十分氣派,意氣風發。

第二、三章意思相近,但比第一章旗幟越來越漂亮,距離浚邑越來越近,車馬排場越來越盛。而離目的地越近,其情越怯。

此詩全用賦體,采用重章疊句的結構,但完全重複的句子僅“彼姝者子”一句,這似乎也突出了那位“姝者”在全詩中的重要性。方玉潤《詩經原始》認為:“‘西方美人’,亦稱聖王,則稱賢以姝,亦無所疑。”持“美好善說”的毛詩說以為“姝者”是衛國好美善的大夫,持“訪賢說”的朱熹則以為“姝者”是衛國的賢人,但他們都認為“之”指代的是衛大夫。

創作背景

《鄘風·幹旄》一詩,古今解其主旨之說甚多,各家之說,可謂洋洋大觀,但其中影響較大的,主要有三種。一是以《毛詩序》為代表的“美衛文公臣子好善說”;二是以《詩集傳》為代表的“衛大夫訪賢說”,三是現代一些學者所持的“男戀女情詩說。

參考資料:
1、薑亮夫 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102-104
2、王秀梅 譯注.詩經(上):國風.北京:中華書局,2015: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