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平沙淺草接天長

平沙淺草接天長。路茫茫。幾興亡。昨夜波聲。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謾悲涼。
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掃沙場。擊楫中流,曾記淚沾裳。欲上治安雙闕遠,空悵望,過維揚。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岸邊的沙地、短草與天相接。前路茫茫,幾度興亡?波濤衝刷著岸邊白色如霜的遺骨,仿佛述說著往日的滄桑。千古來,英雄的成就在那裏,徒感慨、空悲涼。英雄少年漢殺敵立功、掃蕩沙場。
漢學祖逖中流擊楫,立誓報國,想陳述胸中治國計策,無奈皇宮遙遠,無法到達。船過維揚,隻有滿懷惆悵,遙遙遠望。

注釋
平沙:這裏指岸邊平坦的沙地。梁何遜《慈姥磯》詩:“遠岸平沙合。”淺草:短草。
茫茫:遙遠貌。幾:幾度。
骨如霜:色自如霜的遺骨。
底事:何事。謾:徒然。
伏:製服。中行:指漢文帝的宦官中行說(Zhōngháng Yuè),後投降匈奴,力勸單於侵犯長安。此指南宋的投降派。
馘(音國):戰時割下敵人的左耳以記功。名王:指金兵的統帥。
沙場:戰場。
楫中流:用祖逖北伐的故事。

賞析

李好古過維揚時寫的這首《江城子》,此外,詞人把自己不能“馘名王,掃沙場”(馘,殺敵後割取左耳以計功)的原因,歸結為“欲上治安雙闕遠”(治安,賈誼曾作《治安策》評議的時政。雙闕,指代朝廷),等於說興亡的關鍵、維揚屢遭破壞的根子,都因為統治者不納忠言。這種尖銳態度和批判精神,在同代詞人中也是少見的。

這首詞在寫法上注意了兩個結合。一個是寫景與抒情結合。詞中寫景的地方隻有四句:“平沙淺草接天長,路茫茫”、“昨夜波聲,洗岸骨如霜。”即僅僅是沙、草、天、路。這些單調的景物,為讀者展現了維揚劫後的荒涼。再說,作者又逐次為它們加上“平”“淺”“長”“茫茫”等修飾語,從而共同組成一幅遼遠、淒迷的圖畫,正好象征著作者惆悵的心情。

創作背景

南宋時,金人多次攻入揚州,破壞之慘重,令人目不忍睹。李好古一直少年有大誌,但無報國的機會。其《碎錦詞》中就有好幾首懷古傷今的詞。這首詞是作者路過揚州時,麵對揚州屢遭破壞的曆史事實,縮寫的傷感惆悵之作。

參考資料:
1、溪明選注.宋詞一百首:華齡出版社,1997: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