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見蔡桓公

[先秦] 韓非 [简体]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居十日,扁鵲複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複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

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扁鵲進見蔡桓公,在蔡桓公麵前站了一會兒,扁鵲說:“您的肌膚紋理之間有些小病,不醫治恐怕會加重。”蔡桓公說:“我沒有病。”扁鵲離開後,蔡桓公說:“醫生喜歡治療沒有發作的疾病來當作自己醫術的功效。”過了十天,扁鵲再次進見蔡桓公,說:“您的病在肌肉裏,不及時醫治恐將會更加嚴重。”蔡桓公不理睬他。扁鵲離開後,蔡桓公又不高興。

又過了十天,扁鵲再一次進見蔡桓公,說:“您的病在腸胃裏了,不及時治療將要更加嚴重。”蔡桓公又沒有理睬。扁鵲離開後,蔡桓公又不高興。

賞析

《扁鵲見蔡桓公》此文講述了蔡桓公諱疾忌醫,最後病入骨髓、體痛致死的寓言故事。意在告誡世人特別是為政者,應該勇於正視現實,直麵個人災難、社會危機,及早采取救治措施。作者在闡釋道理、敘寫過程中,讚頌了扁鵲之神智而鞭撻了蔡桓公的固執、愚頑,簡單的語言傳達,無繁複累贅,無咬文嚼字,實為佳作。

從首句到“醫治好治不病以為功”,交待了故事發生的地點、原因和主要人物,點出了桓侯“諱疾忌醫”的主題。文章以“扁鵲見蔡桓公”一句交待了故事的兩個主要人物:扁鵲姓秦名越人,醫術高超;蔡桓公即下文所稱的桓侯,是當時蔡國的國君。扁鵲首次指出桓侯患有疾病,不過此時病症還停留在表麵,加以治療就能防止其惡化。

創作背景

戰國時代是群雄並立。諸子百家為了宣揚自己的主張紛紛著書立說、聚眾講學。《扁鵲見蔡桓公》即出於《喻老》篇,是為講述扁鵲為蔡桓公多次“診病”而蔡桓公卻多次“忌醫”的故事,在輕鬆的敘述中滲透生活哲理。

參考資料:
1、語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編. 教師用書 語文 九年級 (上冊)[M]. 北京:語文出版社, 2006.05. 第367頁
2、老夫子著. 老夫子品評韓非子[M]. 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2007.06. 第124頁
3、王雪瑩,吳永君主編;陳其明,宣惠華,範敏霞副主編. 初中優秀教案配語文版 語文 九年級 全1冊[M]. 海口:南方出版社, 2012.06. 第1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