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上秋居

[唐代] 馬戴 [简体]

灞原風雨定,晚見雁行頻。
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
空園白露滴,孤壁野僧鄰。
寄臥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灞原上的秋風細雨初定,傍晚看見雁群南去不停。
麵對他鄉樹木落葉紛紛,寒夜的孤燈獨照我一人。
空園裏白露頻頻地下滴,單門獨戶隻與野僧為鄰。
寄臥荒涼郊居為時已久,何時才能為國致力獻身?

注釋
⑴灞(bà)上:又作“霸上”,古代地名,位於今陝西西安東,因地處灞陵高原而得名,為作者來京城後的寄居之所。
⑵郊扉:郊居。
⑶致此身:意即以此身為國君報效盡力。

參考資料:
1、於海娣 等.唐詩鑒賞大全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404
鑒賞

此詩純寫閉門寥落之感。整首詩篇好似一幅形象鮮明、藝術精湛的畫卷。讀者把它慢慢地打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灞原上空蕭森的秋氣:撩人愁思的秋風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來,在暮靄沉沉的天際,接連不斷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飛過。連番的風雨,雁兒們已經耽誤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風停雨歇,得趕在天黑之前找到一個宿處。這裏用一個“頻”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聯想起雁兒們急於投宿的惶急之狀。古人每見雁回,易惹鄉思。

讀者繼續打開畫卷,景象則由寥廓的天際漸漸地轉到地麵,轉到詩中的主人。隻見風雨中片片黃葉從樹上飄落下來,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個旅客正獨對孤燈,默默地出神。“落葉他鄉樹”這句,很值得玩味。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樹高千丈,葉落歸根”,詩人在他鄉看到落葉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觸。自己羈留異地,不知何時才能回到故鄉東海(今江蘇連雲港市西南)。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滲透在這句詩的字裏行間。

創作背景

灞上為作者來京城後的寄居之所。作者進身無門,困居於此,有感於秋節變換,身世落寞,作此詩慰藉愁情。

參考資料:
1、張國舉.唐詩精華注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771-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