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溪亭

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闌。
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蘇溪亭外野草青青,無邊無際;是誰隨著東風唱著闌幹十二曲呢?
春天來得晚了些,燕子還沒有歸來;迷蒙的煙雨籠罩著一片沙洲,杏花在料峭春風中隻感淒寒。

注釋
蘇溪亭:在現在的浙江義烏市。
漫漫:無邊無際。
十二闌:樂府古曲中有闌幹十二曲。
燕子不歸:遠方未歸的遊子。
汀(tīng):水邊平地。

參考資料:
1、北京益博軒青少年閱讀研究機構編著. 我愛誦讀 4A級[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3 ,8.
鑒賞

該詩的首句寫地點和節候,次句寫倚闌人的形象;三四句寫春光將盡,燕子尚未回歸舊巢,煙雨籠罩下的沙洲杏花失去了鮮豔的容光,具體而婉曲地表達了對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詩中所寫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別之情。

花蘇溪亭上草漫漫”,寫出地點和節候。野草茁長,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時節。這時的溪邊亭上,花春草碧色,春水淥波”,最容易喚起人們的離愁別緒,正為下句中的倚闌人渲染了環境氣氛。花誰倚東風十二闌”,以設問的形式,托出倚闌人的形象。在東風吹拂中,斜倚闌幹的那人是誰呢?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裏的人:花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闌幹頭。闌幹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寫於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仲春。當時,詩人由浙江東陽赴湖南曹王李皋幕府,途經義烏的蘇溪時,觀賞江南溫婉秀麗的晚春美景圖,在蘇溪亭中有感而作。

參考資料:
1、殷海國主編. 古代山水詩名篇賞析[M]. 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1993,137.
2、《線裝經典》編委會編. 線裝經典:唐詩鑒賞辭典[M].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1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