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郎·國脈微如縷

實之三和有憂邊之語,走筆答之。

國脈微如縷。問長纓何時入手,縛將戎主?未必人間無好漢,誰與寬些尺度?試看取當年韓五。豈有穀城公付授,也不幹曾遇驪山母。談笑起,兩河路。
少時棋柝曾聯句。歎而今登樓攬鏡,事機頻誤。聞說北風吹麵急,邊上衝梯屢舞。君莫道投鞭虛語,自古一賢能製難,有金湯便可無張許?快投筆,莫題柱。

標簽: 愛國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用原韻第三次作詞唱和王實之,有憂慮邊境被敵人侵犯的話,回筆疾書回答這件事。

國家命脈日漸衰弱,不知何時才能請得長纓,將敵方首領擒縛!人間自有降龍伏虎的好漢,隻是無人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如不信,看看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將韓世忠吧。他並沒有經過穀城公那樣的名師傳授指點,也不曾遇到過如像驪山聖母那樣的神仙傳授法術,可他一樣能在談笑之中指揮大軍,在河北東西兩路大敗金兵。
我年輕的時候,也曾在軍營中一邊下棋一邊聯句。可現在人老了,登樓遠望,已力不從心,多次誤了從軍的機會。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和朋友王實之六首唱和詞中的第四首。上片以韓世忠為例,提出在大敵當前時,應放寬尺度,重用人才;下片撫今追昔,指出國勢垂危的情況下,不應幻想依靠天險,而應依靠能拯世扶傾的英雄。全詞感情豐沛流暢,詞句凝練有力,用典精妙自然,意氣風發、朗朗上口。

“國脈微如縷”,一個“縷”字,讓人想起飄忽不定、一觸即斷的遊絲,想起“千鈞一發”的危急。一個極形象的比喻,說明國家的命脈,實在已經衰微不堪。於是發一聲問:不知何時才能請得長纓,將敵方首領擒縛!當時,蒙古貴族屢屢攻宋,南宋王朝危在旦夕,但統治者卻不思進取,嫉賢妒能。頭三句的劈空而下,將形勢的緊迫,統治者的麻木不仁,請纓報國之誌士的熱忱,盡情表達出來,紙上錚錚有聲。

創作背景

蒙古軍自從於公元1235年開始攻侵後,以後幾年每年都要派軍攻下擄掠。攻宋軍民對蒙古軍的入侵,進行了堅決的抵抗,戰爭互有勝負。公元1243年(宋理宗淳祐三年),蒙古軍攻四川,破大安軍。淳祐四年五月,蒙古軍又圍攻壽春府(今安徽壽縣),由吳文德率水陸軍增援解圍。詞人劉克莊不斷聽到這邊境告警的消息,感到國勢危殆,他希望當權者廣招人才和英雄豪傑,共赴國難挽救危亡,寫下了《賀新郎·國脈微如縷》。

參考資料:
1、王曙著. 宋詞的故事[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4 ,2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