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戰桑幹北,秦兵半不歸。
朝來有鄉信,猶自寄寒衣。
譯文
桑幹河北邊一場夜戰,秦兵傷亡過半再也不能把家還。
次日早晨收到他們家鄉寄來的書信,信中說禦寒的衣服已寄出。
注釋
桑幹(gān)北:桑幹河北岸。桑幹河,永定河的上遊,發源於山西,流經華北平原。
秦兵:唐都在關中,是秦朝舊地,所以稱唐軍為“秦兵”。半不歸:一半回不來,指戰死。
鄉信:家鄉來信。
猶自:仍然。
寒衣:禦寒的衣服。
此詩以極其精練的手法,高度濃縮了戰爭的悲劇性。前兩句敘述了發生在桑幹河北的夜戰情況;後兩句敘述遠在家鄉的親人,不知道自己的親人已死於戰爭,依然來信寄物,烘托出濃烈的悲劇氣氛。全詩話句精練、構思巧妙、境界悲壯、意蘊深沉,委婉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戰爭的譴責和對士兵及其家屬的同情。
“夜戰桑幹北,秦兵半不歸。”前兩句僅用十個字描寫了發生在桑幹河北的夜戰。這次夜戰的結果,使得半數左右的戰士再沒有回來。這種情形是戰爭年代很普通、也很真實的悲劇。此詩僅用純客觀的敘事,真實地反映一場戰爭。表麵看來,作者對此戰爭未附以感情色彩,但從他描寫戰爭造成的慘重傷亡看,他是十分同情在戰爭中犧牲的戰士,是不讚成這場戰爭的。
許渾是中唐詩人,目睹國力衰敝,百姓苦於戰亂,所以其筆下的邊塞詩以反戰題材為主,大多透露出濃重的悲涼色彩。
詩的內容很好理解。桑幹夜戰,傷亡過半。“鄉信”自然是寄給其中某一位死者,上麵說已經把征衣寄了過來。在這看似平白無味的話裏,體會出詩人蘊含於其中的感情,才是讀懂此詩的關鍵。
這首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而作者是否經曆桑幹河夜戰也不得而知。八世紀後期,唐王朝與契丹、奚連年戰於桑幹河附近,作者可能是借桑幹河夜戰表達對唐王朝對外戰爭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