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父

[先秦] 屈原 [简体]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複與言。

標簽: 楚辭,哲理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邊上遊蕩。他沿著江邊走邊唱,麵容憔悴,模樣枯瘦。漁父見了向他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麽,為什麽落到這步田地?"屈原說:"天下都是渾濁不堪隻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汙),世人都迷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漁父說:"聖人不死板地對待事物,而能隨著世道一起變化。

世上的人都肮髒,何不攪渾泥水揚起濁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為什麽想得過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讓自己落了個放逐的下場?"
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一定要彈彈帽子,剛洗過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讓清白的身體去接觸世俗塵埃的汙染呢?我寧願跳到湘江裏,葬身在江魚腹中。怎麽能讓晶瑩剔透的純潔,蒙上世俗的塵埃呢?"
漁父聽了,微微一笑,搖起船槳動身離去。

賞析

關於《漁父》的作者,曆來說法不一。最早認定為屈原作的,是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楚辭章旬》是在西漢末年劉向編的《楚辭》的基礎上作注。在《楚辭》中,《漁父》已作為屈原的二十五篇作品之一收入。據此,則認定屈原作《漁父》,又可上推至劉向時。後世認同屈原作《漁父》,影響較大的有南朝梁代蕭統編的《昭明文選》和南宋朱熹的《楚辭集注》。但此說漏洞頗多。

從外證來說,司馬遷在《史記·屈賈列傳》中引述《漁父》文字時,隻是作為行文的一部分,而並非作為屈原的原作轉引。王逸《楚辭章句》在明確指出“《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之後,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則作者又非屈原而成了“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