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摩崖碑後

春風吹船著浯溪,扶藜上讀《中興碑》。
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鬢成絲。
明皇不作苞桑計,顛倒四海由祿兒。
九廟不守乘輿西,萬官已作鳥擇棲。
撫軍監國太子事,何乃趣取大物為?
事有至難天幸耳,上皇躕蹐還京師。
內間張後色可否?外間李父頤指揮。
南內淒涼幾苟活,高將軍去事尤危。
臣結春秋二三策,臣甫杜鵑再拜詩。
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賞瓊琚詞。
同來野僧六七輩,亦有文士相追隨。
斷崖蒼蘚對立久,凍雨為洗前朝悲。

標簽: 懷古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春風把我的船吹到了浯溪岸邊,我拄著拐杖上山,細細地讀著崖上刻的《中興碑》。
我一生中有半世都隻見到這碑的拓本,今天終於能親手撫摸著石刻,可憐我雙鬢已雪白如絲。
唐明皇沒有安定國家的深謀遠慮,任由著安祿山,把天下攪得一塌糊塗,無法收拾。
宗廟宮廷都淪陷敵手,明皇淒涼地逃往川西;百官們猶如烏鵲選擇良木,紛紛投降偽朝,低聲下氣。


統率軍隊,守護國家,這是太子的本分,肅宗匆匆地登上皇帝的寶座,難道不顯得過分心急?
平定禍亂本來是很困難的事,能夠取得勝利,真是徼天之幸,太上皇終於能跼蹐不安地返回了京師。
從此後他失去了自由,在宮中要看張後的臉色行事,在宮外又要聽從李輔國的頤指氣使。
他在南內偷安苟活,高力士去後,事勢便更加危急。
臣子元結在舂陵上書獻策,臣子杜甫在四川,見到杜鵑再次下拜和淚作詩。

賞析

黃庭堅七古,起首一般采取兩種手法,一是突兀而起,高屋建瓴,傾瀉而下;一是平平而起,語遲意緩,遒勁老蒼。這首詩的起首,用的是後一種手法。詩用敘事語氣展開,很自然地入題,說自己來到了浯溪,拄著拐杖上山,細讀《中興碑》,想到生平見過許多此碑的拓本,今天真正見到原碑,卻已年齡老了。這四句是開端,也是第一段,看上去很平淡,細細琢磨,卻有很深的意味。前兩句寫見碑,是直寫;後兩句寫見碑的感慨,用旁襯。

因了平生看見碑的許多墨本,對碑的內容必然很熟悉,對原碑定然很向往,極欲一見;今天見到了,一定很高興;然而詩說自己已經蒼老,到現在才見到原碑,流露出恨見太晚的感慨。

創作背景

黃庭堅這首詩作於崇寧三年(1104年),前一年,他以“幸災謗國”的罪名從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昌)貶往宜州(治所在今廣西宜山),這一年春天,他途經祁縣,泛舟浯溪,親見《中興頌》石刻,寫下這篇名作。

參考資料:
1、繆鉞等 ) .宋詩鑒賞辭典 .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第576-5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