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頌·天作

[先秦] 佚名 [简体]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孫保之。

標簽: 寫山,寫人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上天造就岐山高,大王開始來開荒。百姓在此蓋新房,文王讓民享安康。民眾奔往岐山旁,岐山大道坦蕩蕩。子孫永保這地方。

注釋
作:生,造就。
高山:指岐山,在今陝西岐山東北。
大王:即太王古公亶父,周文王的祖父。荒:開荒墾田。
作:治理。一說始。
康:安康。
徂(cú ):往,指百姓來歸附。
夷:平坦易通。行(háng):道路。
保:守住。

參考資料:
1、王秀梅 譯注.詩經(下):雅頌.北京:中華書局,2015:747-748
2、薑亮夫 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651-652
鑒賞

這是一首歌頌周太王古公亶父開創岐山基業以及周文王業績的短樂章。“天作高山”,強調上天賜予岐山這塊聖地。周人重視天賜,視為吉祥,連婚娶亦是如此:“文王初載,天作之合。”(《大雅·大明》)天賜岐山之後,在這根據地上積蓄力量尚須人為,詩中便主要寫這一過程。之所以僅取大王、文王二人,主要是因為他們確實是岐山九世周主最傑出的代表。

滅商雖然完成於周武王,但周文王之時已顯示出周將代商的必然趨勢,商紂王囚周文王於羑裏,隻能延緩而無法阻遏這一曆史發展。岐山聖地經營到周文王之世,已為周武王積蓄了足以滅商的雄厚實力,包括薑尚這樣足以輔成偉業的賢臣。“有夷之行”,分明是先王開創的一條通向勝利之路。

創作背景

《周頌·天作》是周頌中少有的提及具體地點的作品(另一篇是《周頌·潛》),它寫出了岐山。《毛詩序》說它是“祀先王先公”,朱熹《詩集傳》則指為“祭大王之詩”,都認為祭祀的對象是人。姚際恒《詩經通論》引季明德語,認為是“岐山之祭”,即《周頌·天作》的祭祀對象是岐山。

參考資料:
1、王秀梅 譯注.詩經(下):雅頌.北京:中華書局,2015:747-748
2、薑亮夫 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65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