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虎行

[唐代] 李賀 [简体]

長戈莫舂,長弩莫抨。乳孫哺子,教得生獰。
舉頭為城,掉尾為旌。東海黃公,愁見夜行。
道逢騶虞,牛哀不平。何用尺刀?壁上雷鳴。
泰山之下,婦人哭聲。官家有程,吏不敢聽。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雖有長戈,卻不能把猛虎刺,雖有強弓,卻不能把猛虎擊。猛虎哺育子子孫孫,要它們像自己一樣凶殘毒狠。
它把頭舉起,就像一座城池,它把尾翹起,就像一麵旌旗。曾經降伏猛虎的東海黃公,如今怕虎也不敢夜間出行。
猛虎途中遇到似虎的騶虞,因其不害人傷生而大怒不平。寶刀利劍不能發揮作用,被掛在牆上,悲憤吼嘯如雷敏。
泰山腳下,虎害複生,今日又傳來了婦人的哭聲。

官府雖然定有捕捉猛虎的限期,但衙吏們畏懼,不敢聽從。

創作背景

李賀雖然隻活了二十七歲,但卻經曆了唐德宗、順宗、憲宗三朝。這首《猛虎行》就是影射當時社會現實,針對藩鎮跋扈,強據一方,肆為凶惡,橫行無忌,“今法令所不能製者,河南北五十餘州”(《資治通鑒》元和七年李絳語)而作的。

參考資料:
1、宋緒連 初旭.三李詩鑒賞辭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787-790
2、馮浩非 徐傳武.李賀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172-175
賞析

此詩共十六句,分三部分。前六句開門見山寫虎的凶惡。開始四句以賦的筆法說明戈也不能衝擊它,弩也不能彈射它,乳孫哺子,相繼為非。五、六兩句極言其作惡之甚。當時藩鎮擁兵自重,不聽朝廷調度,不僅自署文武官吏,征收賦稅,甚至以土地傳之子孫,父死子握其兵權,企圖奪取唐王朝的天下。由於各鎮時有叛亂,藩鎮和朝廷的戰爭以及藩鎮之間的混戰,此起彼伏,嚴重地破壞了生產,給人民帶來無限痛苦。

詩人以極大的憤慨麵對現實,捕捉住事物最突出的本質特征,以此喻象建立起可感的形象,指摘時弊,切中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