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山蒼,河水黃。浪波沄沄去,鬆柏在山岡。
譯文
蒼翠的中條山啊,浪濤滾滾的黃河水。你的浪濤洶湧澎湃,一瀉千裏,流向遠方;蒼鬆翠柏,鬱鬱蔥蔥,挺立在山岡上。
注釋
條山:即中條山,在今山西省西南部,黃河北岸,唐朝名山,許多詩人都在此題詩。 蒼:深綠色。
河水:黃河之水。
沄沄(yún ):形容波浪滔滔。
鬆柏:用“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原意。高岡:山岡,指中條山。首句已見山字,不應複出,故用高。
此詩作於唐貞元二年(公元786年),時年韓愈19歲。韓愈少年時期刻苦攻讀詩書,蘊育了宏偉遠大的胸襟和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抱負,他初到河東,遊中條山,縱觀莽莽蒼山,濤濤黃河,情不自禁,寫下了這首詩。
該小詩僅短短十六個字,卻色彩斑斕,對比強烈,既有繪畫般效果,又有山水動靜之韻味,在以追求險怪為主的韓愈詩中可謂別具一格。
詩開頭“條山蒼”三個字。寫出了中條山的蒼翠之色,而僅以一個“蒼”加以概括,也足見山勢之大,渾然一色。同時,詩人寫山,以河為比照和襯托,黃河流經中條山下,滔滔漭漭,濁浪排空,一片混黃之色,與蒼翠之山色形成鮮明對比。詩寫景狀物,寄意深遠。高山、大河為眼前實景,“蒼”與“黃”,以強烈的顏色對比,強調視覺的差異,達到山水分明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