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行

[兩漢] 佚名 [简体]

出東門,不顧歸。
來入門,悵欲悲。
盎中無鬥米儲,還視架上無懸衣。
拔劍東門去,舍中兒母牽衣啼:
“他家但願富貴,賤妾與君共哺糜。
上用倉浪天故,下當用此黃口兒。今非!”
“咄!行!吾去為遲!白發時下難久居。”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剛才出東門的時候,就不想著再回來了。
回到家進門惆悵悲愁。
米罐裏沒有多少糧食,回過頭看衣架上沒有衣服。
拔劍出東門,孩子的母親牽著衣服哭泣說:
“別人家隻希望富貴,我情願和你吃粥。
在上有青天。在下有年幼的孩子。你現在這樣做不對!”
丈夫說:“你不要管!我去了!我已走得太晚了!我已見白發脫落了,這種苦日子誰知還能夠活幾天?”

注釋
東門行:樂府古辭,載於《樂府詩集·相和歌辭·瑟調曲》中。東門:主人公所居之處的東城門。
顧:念。不顧歸,決然前往,不考慮歸來不歸來的問題。不歸:一作“不願歸”。

賞析

《東門行》描繪了一幅淒慘又壯麗的畫麵。主人公走出家門,不想回家,可是妻子兒女又難以割舍。一進屋門,家徒四壁,生活無望,又拔劍出門,妻子生怕出事,一邊哭泣一邊勸阻,但主人公仍感到無路可走,終於揮衣而去。

詩的前半寫主人公要去“為非”的原因,用了六句。前二句寫他下了決心走出東門,詩中卻說“出東門,不顧歸”。“不顧歸”,是說原本下了決心,不打算來歸,但又不得不歸,因為心中畢竟有所顧念。所顧念的自然是妻子兒女。可以想象:主人公在東門外踟躕、扼腕,過了好一會,終於又腳步沉重地走回家來。然而,家中的景況,對於他來說,不啻當頭棒喝,打消他的任何幻想。所以接下的兩句說,“來入門,悵欲悲”。

創作背景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宦官當權,當時首都的貴人們衣服、車馬、裝飾、廬舍全都講究豪華;而農民卻豐年不得飽食,饑荒年頭甚至發生人吃人的慘劇,許多人淪為奴隸,時有暴動發生。《東門行》裏的故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發生的。

參考資料:
1、呂晴飛 等.漢魏六朝詩歌鑒賞辭典.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0: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