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冠穀口招鄭鄠

[唐代] 岑參 [简体]

穀口來相訪,空齋不見君。
澗花然暮雨,潭樹暖春雲。
門徑稀人跡,簷峰下鹿群。
衣裳與枕席,山靄碧氛氳。

標簽: 抒情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說好了今天前來拜訪你,現在卻隻看到空空的書齋,而不見你的身影。
這時傍晚的雨剛剛停歇,山澗的花兒更顯嬌美,水潭邊的樹木高高矗立,在春雲籠罩中倍感暖意。
門前的小路已長久沒有人跡,隻有成群的鹿兒快樂地玩耍。
隻有和衣小憩於枕席之上,在氤氳的霧靄中,恭候你的歸來。

注釋
鄭鄠(hù):作者友人。
空齋:空屋。
澗花:山澗裏的花。澗,指高冠穀水。暮雨:傍晚的雨。
潭樹:水潭邊的樹。潭,指高冠穀中的石潭,名高冠潭。
門徑:當門的小路。
山靄(ǎi):山上的雲氣。氛氳(fēn yūn):雲霧朦朧貌。

賞析

此詩前兩句“穀口來相訪, 空齋不見君”點明事由,作者來到高冠穀口來拜訪朋友,卻隻見空屋不見人影。大概正因為未見人,就更留意穀口的風景和幽靜的環境。“澗花然暮雨,潭樹暖春雲”,山澗的花在暮雨之中紅豔似火,潭邊的樹為春雲籠罩暖意頓生,著實迷人;“門徑稀人跡, 簷峰下鹿群”,門前的小徑人跡罕至,靠近屋簷的山峰上常跑來鹿群,何其幽靜。

“衣裳與枕席, 山靄碧氛氳”,屋子裏的衣裳和枕席,全被碧色的山霧彌漫侵吞,他的樂於隱居之情溢於言表。

從“穀口”、“澗花”、“暮雨”、“潭樹”、“春雲”、“簷峰”、“鹿群”、“山靄”等意象,可以看出鄭鄂居住地雖然偏僻幽深,卻環境優美、高雅、溫馨而富有生機,又人人跡稀少和霧氣氤氳中可看出鄭鄂是隱居山中,過著恬淡閑適生活的隱者。

創作背景

此詩可能寫於岑參隱居終南山時。開元(唐玄宗713—741年)後期岑參隨兄至長安求仕不成,便隨兄長來到山水秀麗的高冠峪中,置業並建起了簡陋的別墅草堂,耕讀於此。他的朋友鄭鄠隱居在高冠穀口,相距不遠,時相過從是情理中事。此次到穀口來招邀朋友,卻不見人影,有感而作此詩。

參考資料:
1、謝楚發.高適岑參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1: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