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天樂·與馮深居登禹陵

三千年事殘鴉外,無言倦憑秋樹。逝水移川,高陵變穀,那識當時神禹。幽雲怪雨。翠蓱濕空梁,夜深飛去。雁起青天,數行書似舊藏處。
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慳會遇,同翦燈語。積蘚殘碑,零圭斷璧,重拂人間塵土。霜紅罷舞。漫山色青青,霧朝煙暮。岸鎖春船,畫旗喧賽鼓。

標簽: 懷古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夏禹光輝的業績已翻過三千餘年,眼前隻剩下寒鴉數點。倚著秋樹緘默無言。江河改道,高山變成深穀。在這漫長的三千多年裏,幽雲出穀,怪雨揮鞭。濕漉漉的萍藻,還懸垂在那根梅梁之間,趁夜深人靜,它曾飛入湖底,跟凶龍進行過一場鏖戰。雁群飛起,把一行大字寫上藍天。那一行行文字,莫非就是當年夏禹藏在山中的寶貴書篇。
映著西窗,我們相向而坐,故人難得有這次意外的會麵。剪去燈花,與友人深居夜語。

長滿苔蘚的斷殘古碑,禹廟發現的古文物,重現人間。霜葉已經凋零,惟有青山任隨晨霧夕煙之變化而不改其色。漫想春日祭祀夏禹時的熱鬧場景:岸邊停著畫舫,彩繪的旗幟招展於喧嘩的賽鼓聲中。

賞析

與同人相比,吳文英的詞被認為是“晦澀難懂”。其原因有二:其一於敘寫方麵往往將時間與空間交錯雜揉,其二於修辭方麵往往但憑一己直覺加之喜歡用生僻典故,遂使一般讀者驟讀之下不能體會其意旨之所在。但若仔細加以研讀,尋得入門之途徑,便可發現吳詞在“雕繢滿眼”、“晦澀”“堆砌”的外表下,確有一片“靈氣行乎其間”,而且“立意”之“高”,“取徑”之“遠”,也是確有一份“奇思壯采”。

馮深居,名去非,南宋理宗寶祐年間曾為宗學諭,因為與當時的權臣丁大全交惡被免官。與吳文英交往頗深。因此,這首詞中頗有言外之深意存焉,這由馮氏之為人及其與吳文英之交誼可以推知禹陵則為夏禹之陵,在浙江紹興縣東南之會稽山。在吳文英家鄉附近。所以吳氏對禹陵之古跡名勝懷有一種感情也是可以想見的。何況夏禹王是一位憂民治水、功績卓著的先王。

創作背景

理宗淳祐元年(1241)秋,詞人與好友馮深居登上禹陵,感慨聖皇夏禹的豐功偉業,想到如今頹廢的天下大勢,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詞。

參考資料:
1、吳熊和.宋詞精品 附曆代詞精品 2:時代文藝出版社,2002.01:205頁
賞析二

上闕寫登禹陵所見所感,造語深奇幽邃,既寫實又寫虛,虛實結合,古今變幻,多處用典,插入了詞人豐富的主觀想象。“三千年事殘鴉外,無言倦憑秋樹”兩句懷古,“三”字與“千”字,都是中國曆史上具有獨特意義的字,詞人同時使用兩個,使全詞籠罩在曆史滄桑感之中。“無言”一詞,寫出了詞人自身擁有不忍明言、不可盡言的痛苦。於是借助登禹陵懷古的機會,抒發自己的感慨。

“倦憑秋樹”中的“倦”字,可能是因為白日登臨的疲倦,但是這句詞緊承首句“三千年事”,所以詞人負載的,還有幾千年來人類在憂患勞生中感受到的疲弊。而詞人能夠倚靠的,僅僅是一顆蕭瑟凋零的秋樹,所以說“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