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楊山人歸嵩陽

[唐代] 高適 [简体]

不到嵩陽動十年,舊時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複見,三十六峰猶眼前。
夷門二月柳條色,流鶯數聲淚沾臆。
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
山人好去嵩陽路,惟餘眷眷長相憶。

標簽: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不到嵩陽轉眼過去十年,從前隱居的心事已經徒然。
一二位老朋友不能相見,少室山的三十六峰還在眼前。
夷門的初春二月柳條泛綠,流鶯數聲令人熱淚沾衣。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不招我,知道你以此來忘掉帝力。
山人一心前往嵩陽路,隻留下無窮眷念長久回憶。

注釋
楊山人:具體事跡不詳,李白亦有《送楊山人歸嵩山》詩,寫的應是同一人。嵩陽:隋唐時縣名,在嵩山之南;唐武後時期改稱登封(今屬河南)。
動:近。
心事:指欲隱居嵩陽之事。徒然:枉然,空然,意謂不能實現。
三十六峰:嵩山有三十六峰。猶眼前:依然還在眼前。
夷門:戰國大梁的城門。在今河南開封縣城內。戰國時魏國的賢士侯贏為夷門監者。
流鶯:鶯鳥。流,謂其鳴聲圓轉。

創作背景

從詩中“夷門二月柳條色”一句,可以推斷出這首詩寫於大梁,因為夷門是戰國時代魏國都城大梁的東門。至於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有不同說法。有人認為作於天寶三載(744);有人認為李白與高適兩首同題詩,都是天寶四載(74戰)五月後所作。茲從天寶四載之說,但從詩中的“二月柳條色”推斷,此詩應是在該年春二月左右所寫。

參考資料:
1、劉常編著.高適:五洲傳播出版社,2008.07:43-47
賞析

詩的前兩句詩人感歎十年的時間,人事屢經變遷,心境發生很大變化,過去曾經有過的種種夢想和想法都被時間慢慢地消磨直至淡忘,隱居的心事也已經徒然。三、四句中寫詩人來到嵩山之後的情形,本想會會舊友敘敘舊情,可是遺憾的是僅有的幾個摯友可能都遭遇變故,沒有再見到。看著挺立眼前的嵩山三十六峰,詩人不由發出慨歎:青山依舊,故人難求。唯其如此,他才格外珍惜與楊山人的友情。

五、六兩句點明了送別的具體時節、地點。開封二月,草長鶯飛,陣陣春意令人流連忘返。春色使人欣喜,卻也使人生出感傷,因為詩人就要在此時此地告別朋友。本來報春的流鶯,現在卻叫人感傷不已。這時的春色越迷人,越惹動離情,所謂“以樂景寫哀”,更覺悲哀。詩人麵對將要歸嵩陽的故人,麵對讓人傷情的景致,離別之情難耐,不禁潸然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