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哀詩三首·其一

[兩漢] 王粲 [简体]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複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
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
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標簽: 抒情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西漢的都城長安城上空已是黑雲亂翻,李傕、郭汜等人在這裏製造事端。
我忍痛告別了中原的鄉土,把一身暫托給遙遠的荊蠻。
送行時親戚眼裏噙著淚水,朋友們依依不舍攀著車轅。
走出門滿目蕭條一無所見,隻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
一個婦人麵帶饑色坐路邊,輕輕把孩子放在細草中間。
嬰兒哭聲撕裂母親的肝肺,饑婦人忍不住回頭看,但終於灑淚獨自走去。


“我自己還不知道死在何處,誰能叫我們母子雙雙保全?”
不等她說完,我趕緊策馬離去,不忍再聽這傷心的語言。
登上霸陵的高地繼續向南,回過頭我遠望著西京長安。
領悟了《下泉》詩作者思念賢明國君的心情,不由得傷心、歎息起來。

鑒賞

“七哀”,《文選》六臣注呂向注雲:“七哀,謂痛而哀,義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聞見而哀,口歎而哀,鼻酸而哀。”這是望文生義。元人李冶《敬齋古今黈》雲:“人之七情有喜、怒、哀、樂、愛、惡、欲之殊,今而哀戚太甚,喜、怒、樂、愛、惡、欲皆無有,情之所係惟有一哀而已,故謂之七哀也。”亦頗牽強。

《七哀》是樂府歌辭,今人餘冠英說:“所以名為‘七’哀,也許有音樂上的關係,晉樂於《怨詩行》用這篇詩(指曹植《七哀》)為歌辭,就分為七解。”(《三曹詩選》)較有道理,可以參考。

創作背景

此詩寫於初平三年(公元192年)。這年六月,董卓部將李催、郭汜在長安作亂,大肆燒殺劫掠,這時王粲逃往荊州,依靠劉表以避難。此詩是王粲初離長安往荊州時所作。當時他是十六歲。

參考資料:
1、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鑒賞辭典編纂中心編.《古詩三百首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12:第157-1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