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標題為《袁州州學記》,實則主要是“議”。作者的主要觀點集中在第三段中。
我國古代的教育事業,有著悠久的曆史傳統。早在夏代,就有了學校的建製。《孟子·滕文公》中說:“設為庫序學校以教之,……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不過,這些官辦的教育機構不盡如人意,正如作者在本文中所說的就樣,有不少地方“假官借師,苟具文書。或連數城,亡誦弦聲。倡而不和,教尼不行”。這就從側麵反映出了袁州州學辦得確實不同凡響。
文章的開頭,通過地方官員對辦學所持的不同態度,引出全文的中心思想,為下文祖無澤積極辦學的行為做了鋪墊。在第二段中,作者不厭其煩地敘述了創辦袁州州學的全過程,從選址、備料、房屋結構、裝飾粉刷等各個方麵分別敘述。從中可以看出祖無澤在操辦上確是一絲不苟,而作者並未用過多的筆墨進行讚頌,這正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筆法。而在關鍵性的第三段中,作者首先談到曆史上的經驗教訓,說明了教育事業確實是關係國家興衰的大事。接著,筆鋒又轉向現實,指出朝廷倡導辦學的宗旨所在。最後對“弄筆墨以徼利達”的人提出了嚴厲的批評,文章到此戛然而止。讀到這裏,讀者自然會聯想到在祖無澤的過問下,袁州州學一定會辦得風風火火,成為當時的表率了。
選材詳略得當,也是本文寫作的成功之處。如前所述,作者對辦學的全過程介紹得巨細無遺,而對原來的“學宮”則僅用一個“闕”字加以概括。“四代之學”的具體做法是怎樣的?由於儒家的經典中早就有了詳細的記載,因此作者便略而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