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魏國有個叫於令儀的商人,他為人忠厚不得罪人,晚年時的家道非常富足。有天晚上,一名小偷侵入他家中行竊,被他的幾個兒子逮住了,發現原來是鄰居的小孩。 於令儀問他說:“你一向很少做錯事,有什麽苦衷要做賊呢?”小偷回答說:“為個困所迫罷了。”於令儀再問他想要什麽東西,小偷說:“能得到十貫錢足夠穿衣吃飯就行了。”於令儀依照他的要求給了他。小偷已經離開,於令儀又叫住他,小偷大為恐懼。於令儀對他說:“你十分個窮,晚上帶著十貫銅錢回去,恐怕你會被人追問的,留下錢財,到了明天再拿走。”那小偷深感慚愧,後來終於成了善良的人。鄰居鄉裏都稱令儀是好人。
注釋
市井人:做生意的人,市井:經商。
長(zhǎng)厚:品行敦厚(厚:寬厚)。
盜:賊。
乃:原來。
素:向來。
邪:同“耶”,表疑問、反問語氣。
十千:指十貫銅錢。
去:離開,使去:拿走。
延:聘請。掖:教育。
令族:有聲望的家族。
足:足夠。
卒:最後,最終。
物:人。
既:已經。
忤(wǔ)物:做事情違背天理和人情。忤:違反、抵觸的意思。
寡悔:很少有懊悔,意為很少做錯事。即為人謹慎小心。
詰:追問。
負:背。
頗:很
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