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詞中,以“遊春”、“詠春”為主題的作品何止千百篇,但內容大多不外乎“傷春”、“悵春”。趙秉文的這首《青杏兒》不與前人雷同,風格清新,語句明白如話,本色天然。
上片首句:“風雨替花愁”,語句凝煉,一個“替”字,生動地表達出作者對花的關切之情。當暴風雨襲來的時候,嬌嫩的花兒必將遭受風雨的摧殘。多情的詞人不免“替”花兒深深地擔憂。“風雨罷,花也應休”,想來當肆虐的狂風暴雨過後,遍地殘紅,花期也該成為過去了吧。花開又花落,不由人不惜花,而那多情善感的賞花人、惜花人,也就在這花飛花謝、春去春來中白了少年頭。所以,年年歲歲,歲歲年年,時光如流水,莫負春光啊,這也是“勸君莫惜花前醉”的緣故。詞的上片寫至此處,詞人表達了幾許悵惘悲傷之感。
然而,詞人卻不想用更多的悲涼、遲暮感來感染讀者。筆調輕輕一轉,“乘興兩三甌”,下片意境立刻由沉悶、苦惱轉向了明徹、歡快。“莫惜”深化為“乘興”,揭示人們要積極開創美好的生活,良辰美景、賞心樂事要盡情享受。兩三盞薄酒,聽江山清風,觀山間明月,柳綠花紅,鶯飛草長,造物是這樣的神奇,大自然是這樣的美妙,做人應該“揀溪山好處追遊”,得歡愉時且歡愉,莫要自尋煩惱。“但教有酒身無事,有花也好,無花也好,選甚春秋。”詞的結尾表達隻要胸襟豁達,有美酒相伴,無俗事纏身,有花也罷,無花也罷,春天永遠常在,春光永遠無限。
這首詞上下片對比鮮明,語言通俗易懂,又不流於俗白,體現了作者的藝術修養和曠達的人生情懷。
- 參考資料:
- 1、《唐宋詞鑒賞辭典》(南宋·遼·金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版,第24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