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昔遊三首》鑒賞

第一首詩的前兩句,描寫作者十年浪跡江南,不受拘束的生活。漫長的生涯中,詩人隻突出了一個“自獻自為酬”的場麵。兩個“自”字,把他那種自斟自飲,自得其樂,獨往獨來,不受拘束,飄然於繩檢之外的神態勾畫出來了。這神態貌似瀟灑自得,實際上隱約地透露出不合時宜的憤世之感。

詩的後兩句正麵寫到“念昔遊”的“遊”字上,但是並沒有具體描寫江南的景色。“秋山春雨”隻是對江南景色一般的概括性的勾勒,然而爽朗的秋山和連綿的春雨也頗富於江南景致的特征。“春”、“秋”二字連用,同前麵的“十載”相呼應,暗示出飄泊江南時日之久。詩人寄情山水,徜徉在旖旎風光之中,興會所致,不免吟詩遣興。寫遊蹤又突出江南的寺院,正如作者在《江南春絕句》中所說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風光尤勝之故。“倚樓”關切吟詩。“倚遍江南寺寺樓”,並烘托出遊曆的地域之廣,也即是時間之長,又回應開頭“十載”。

詩人到處遊山玩水,看來似乎悠然自在,內心卻十分苦悶。這首憶昔詩,重點不在追述遊曆之地的景致,而是借此抒發內心的情緒。愈是把自己寫得無憂無慮,無拘無束,而且是年複一年,無處不去,就愈顯示出他的百無聊賴和無可奈何。詩中沒有一處正麵發泄牢騷,而又處處讓讀者感到有一股怨氣,妙就妙在這“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上麵。

第二首詩在《會稽掇英總集》中在《宿雲門寺》。此詩記敘作者遊雲門寺的經曆。不是雲門寺外的猛雨,杜牧待不住,不會宿寺過夜的,大約在近侍郊宮的時候,也逢見過大雨,就聯想到羽林軍士又直又長又亮的矛槍。

第三首詩開門見山,提到李白在水西寺題詩一事。李白《遊水西簡鄭明府》詩中雲:“清湍鳴回溪,綠竹繞飛閣;涼風日瀟灑,幽客時憩泊”,描寫了這一山寺佳境。杜牧將此佳境凝煉為“古木回岩樓閣風”,正抓住了水西寺的特點:橫跨兩山的建築,用閣道相連,四周皆是蒼翠的古樹、綠竹,淩空的樓閣之中,山風習習。多麽美妙的風光!

李白一生坎坷蹭蹬,長期浪跡江湖,寄情山水。杜牧此時不但與李白的境遇相仿,而且心緒也有些相似。李白身臨佳境曰“幽客時憩泊”;杜牧麵對勝景曰“半醒半醉遊三日”,都是想把政治上失意後的苦悶消釋在可以令人忘憂的美景之中。三、四句合起來,可以看到這樣的場麵:在蒙蒙的雨霧中,山花盛開,紅白相間,幽香撲鼻;似醉若醒的詩人,漫步在這一帶有濃烈的自然野趣的景色之中,顯得多麽陶然自得。

此詩二、四兩句寫景既雄峻清爽,又纖麗典雅。詩人是完全沉醉在這如畫的山景裏了嗎?還是借大自然的景致來蕩滌自己胸中之塊壘呢?也許兩者都有,不必強解。

參考資料:
1、唐永德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062-1063

原文《念昔遊三首》

[唐代] 杜牧

十載飄然繩檢外,樽前自獻自為酬。
秋山春雨閑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

雲門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腳長。
曾奉郊宮為近侍,分明??羽林槍。

李白題詩水西寺,古木回岩樓閣風。
半醒半醉遊三日,紅白花開山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