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淩晨即起,高攀瓦官寺中高閣,遠遠望去,金陵城盡在眼中。
北邊是巍峨的鍾山,南麵的閣簷正對著浩蕩的淮河水。
寺廟中傳來的頌經聲裏,天花如雨亂墜;合奏的樂音如同天籟齊鳴。
兩側的廟廊鼓聲隆隆,飛簷四角的鐵馬片在風中沉吟叮叮。
閣高聳入雲霄,舉頭仿佛可以將日月攀緣。
鍾山秋色蕭條,霸王之氣耗盡;悠久的曆史有多少憂傷的故事沉積。
夜幕中雲海寥廓無邊,巍峨的宮觀幾乎與雲海齊平。
隻有門匾上書寫的“閶闔”,樓匾中提寫的“鳳凰”等字尚依稀可辯。
雷聲隆隆,萬山震撼,屋拱欲傾,神人來扶助。
靈光殿何足珍貴?用它可以長期保佑金陵城。
注釋
⑴楊齊賢曰:《瓦官寺碑》雲:江左之寺,莫先於瓦官,晉武時,建以陶官故地,故名瓦官,訛而為“棺”。或雲昔有僧,誦經於此,既死,葬以虞氏之棺,墓上生蓮花,故曰瓦棺。中有瓦棺閣,高二十五丈。唐為升元閣。《景定建康誌》:古瓦官寺,又為升元寺,在城西南隅。晉哀帝興寧二年,詔移陶官於淮水北,遂以南岸窯地施僧慧力,造瓦官寺。舊誌曰“瓦棺”者,非也。據俗說雲,瓦棺寺之名,起自西晉。時長沙城隅,陸地生青蓮兩朵,民以聞官,掘得一瓦棺,見一僧,形貌儼然,其花從舌根生。父老雲:“昔有一僧,不說姓名,平生誦《法華經》百餘部,臨死遺言,以瓦棺葬之。”遂以寺名為瓦棺,本此。其說頗涉誤誕,縱有此事,亦在長沙,與此無與也。不知“陶官”為“瓦官”,而易“官”為“棺”,殆附會而為之說耳。《方輿勝覽》:升元寺,即瓦棺寺也。在建康府城西隅,前瞰江麵,後據重岡,最為古跡。李主時,升元閣猶在,乃梁朝故物,高二百四十尺。李白詩所謂“日月隱簷楹”是也。今西南隅戒壇,乃是故基。
⑵《一統誌》:鍾山,在應天府東北,山周回六十裏。漢秣陵尉蔣子文,逐盜死於此。吳大帝為立廟,因改蔣山。《輿地誌》:蔣山,古曰金陵山,一名北山。其山磅礴奇秀,比諸山特高。
⑶楊齊賢曰:淮水即秦淮,源於句容、溧水兩山間,自方山合流至建鄴,
⑷《阿彌陀經》:彼佛國土,常作天樂,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花。天樂者,天人所作音樂,清暢嘹亮,微妙和雅,一切音聲所不能及。雨花者,諸夭於空中散花供養。若雨之從天而下,故曰雨花。
⑸《埤蒼》:“嘈嘈,聲眾也。”
⑹《法華經》: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孫綽《天台山賦》:“法鼓琅以振響。”李周翰注:“法鼓,鍾也。”
⑺真西山曰:風箏,簷鈴。俗呼風馬兒。楊升庵曰:古人殿閣簷棱間有風琴、風箏,皆因風動成音,自諧宮、商。元微之詩“烏啄風箏碎珠玉”,高駢有《夜聽風箏詩》,僧齊已有《風琴引》,王半山有《風琴詩》,此乃簷下鐵馬也。今人名紙鳶曰風箏,非也。⑻寥廊,寬廣貌。
⑼《景定建康誌》:按《宮苑記》:晉成帝修新宮,南麵開四門,最西曰西掖門,正中曰大司馬門,次東曰南掖門,最東曰東掖門。南掖門,宋改閶闔門,陳改端門。
⑽《江南通誌》:按《宮苑記》:鳳凰樓,在鳳台山上。宋元嘉中建。
⑾《甘泉賦》:“炕浮柱之飛榱兮,神莫莫而扶傾。”顏師古注:“言舉立浮柱而駕飛榱,其形危竦,有神於冥寞之中扶持,故不傾也。”
⑿《魯靈光殿賦》:“神靈扶其棟宇,曆千載而彌堅。”《後漢紀》:魯共王好宮室,起靈光殿,甚壯麗。《魯靈光殿賦序》:“魯靈光殿者,蓋景帝程姬之子王餘之所立也。恭王始都下國,好治宮室,遂因魯僖基兆而營焉。”
⒀吳京,謂金陵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