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 善人雖多而不厭也 厭:通“饜”,滿足。
古今異義 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並列於朝 並列古義:同時列位;今義:並排平列,不分主次。
詞類活用 目為黨人 目:名詞活用為動詞,視,看。
然皆亂亡其國 亂、亡:均為使動用法,使……混亂,使……滅亡。
一詞多義
以
1.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按照""用(憑)什麽身份"等。例如:
今以鍾磬置水中。(《石鍾山記》)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以之修身《朋黨論》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2)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3)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例如:
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朋黨論》
(4)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於",可譯為"在""從"。例如:
餘以幹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於泰安。(《登泰山記》)
(5)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
譯為"率領""帶領"。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國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率領)
2.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隻是不能用於轉折關係。
(1)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遊褒禪山記》)
(2)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餘與四人擁火以入……(《遊褒禪山記》)
(3)表示目的關係,"以"後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斂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4)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以吾一日長乎爾(《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
(5)表示修飾關係,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3.複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例如:
餘是以記之,蓋歎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鍾山記》)
或
①有人
或投之黃河《朋黨論》
②相當"有的---,有的
或以為死,或以為亡《陳涉世家》
③有時,偶或
馬之千裏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④也許,或許
雲霞明滅或目睹
⑤如果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⑥或者
或利盡而交疏《朋黨論》
用
①進用 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②因,因為 而周用以興
③使用 士以此愛樂為用《李將軍列傳》
④服從 乃詳尊懷王為義帝,實不用命《李將軍列傳》
漸
①逐漸 唐之晚年,漸起朋黨之論
②浸泡 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勸學》
③浸濕,沾濕 淇水湯湯,漸車帷裳《詩經·氓》
特殊句式
此自然之理也 判斷句
然紂以亡國 省略句,應為“以之亡國”
然而後世不誚舜為二十二人朋黨所欺 被動句,為……所
而稱舜為聰明之聖者 判斷句,“為”表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