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無論在命題,立意,論證方法或語言風格上,都可以看出有模仿韓愈《師說》的痕跡。可比較二者的異同。
兩文都勸說人們要虛心學習,要向各種人學習。但論述角度略有不同。《師說》著重從“師”的角度,強調“師”的重要性,勸人虛心“從師而問”要“學於師”;《問說》則著重從“問”的角度,強調“問”的重要性,主張“學必好問”。
《師說》第一部分提出論點後,第二部分(核心部分)就反複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對比鮮明地論證論點。《問說》的論證方法也是這樣。不同的是,《師說》對比的對象繁多,而《問說》對比和對象單一,都是“古之人”與“今人”,對比的內容卻涉及“問”的各個方麵。
在語言風格上,兩篇文章都很古樸。在句式運用上,兩篇文章都注意整齊的排偶句與靈活的散文交錯運用,奇偶互現,錯落有致,以取得波瀾起伏,氣勢雄壯的效果。在散句中穿插相當多的排偶句,是《師說》和《問說》的共同語言特點。《問說》中有些句子,與《師說》的某些句子,連結構和意思也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內容主旨
本文共七個自然段,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引論。
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學必好問”的中心論點,接著辯證地分析“問”與“學”相輔而行的關係,再轉而強調指出:好學一定要勤問。
第二部分:本論。第二到第六段從正反兩方麵詳細闡明為什麽要勤問。
第二段先從正麵闡明“問”的重要作用:問不擇人,問必有得。作者分兩方麵論述:①說明三種問的人(賢於已者,不如已者,等於已者)都有收獲;②引儒家經典和大師的話,先是暗引,後是明引,證明“問”是進德修業的重要條件,增強文章的說服力,深刻地闡明了中心論點。
第三到第六段論述怎樣才算好問和問應持什麽態度。
第三段舉古人好問為典範,並對比古今之人的不同表現,分兩個層次:①古人好問,不擇事,不擇人,能取善之弘;②今人有學而無問,為下文針砭時弊作了鋪墊。
第四、五段轉入分析今人的錯誤表現:
第四段、針對今人“是己非人”的弊端,作者從事(問的內容)和人(問的對象)兩方麵進行批評。在寫作方法上將今人和古人的言行構成鮮明的對比:古人“不擇事而問”而今人“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事未安,妄以臆度”;“古人不擇人而問”而今人對“賢於已者;忌之而不願問”,對“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對“等於己者,狎之而不甘問”。這個層次對今人的批判與前麵第二段關於問各種人都能有收獲的論述,以及第三段“古之人,不擇事而問,不擇人而問”遙相呼應。這段最後提出“有學無問”的危害性。
第五段、批判今人“非所問所學”的不良風氣。作者先指出今人問的三種不良動機:“快言論”、“試其能”“容其短”。最後以感歎句作結,再以“不能幾於古”來古今對比,批評今人。
第六段、推究今人不好問的根本原因。
第三部分(第七段)作者申說自己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