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東陽馬生序(節選)》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年幼時就非常愛好讀書。家裏貧窮,無法得到書來看,常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計算著日期按時送還。冬天非常寒冷,硯台裏的墨汁都結了冰,手指凍得不能彎曲和伸直,也不放鬆讀書。抄寫完畢後,便馬上跑去還書,不敢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願意把書借給我,於是我能夠遍觀群書。成年以後,我更加仰慕古代聖賢的學說,又苦於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往,曾經趕到數百裏以外,拿著經書向鄉裏有道德學問的前輩請教。前輩道德高望重,門人弟子擠滿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辭和態度從未稍有委婉。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俯下身子,側著耳朵恭敬地請教;有時遇到他大聲斥責,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不敢說一個字反駁;等到他高興了,則又去請教。所以我雖然愚笨,但最終獲得不少教益。

當我外出求師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峽穀之中。隆冬時節,刮著猛烈的寒風,雪有好幾尺深,腳上的皮膚受凍裂開都不知道。回到學舍,四肢僵硬動彈不得。服侍的人拿著熱水為我洗浴,用被子裹著我,很久才暖和起來。寄居在旅店裏,旅店老板每天供應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學舍的人都穿著華麗的衣服,戴著用紅色帽帶和珠寶裝飾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左邊佩戴寶刀,右邊掛著香囊,光彩鮮明,如同神人;我卻穿著破舊的衣服處於他們之間,但我毫無羨慕的心。因為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情,所以不覺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別人。我求學的辛勤和艱苦就是像這個樣子。

注釋
選自《宋學士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今浙江義烏西北),明初文學家。
東陽,地名,在今浙江東陽。
生,長輩對晚輩的稱呼。
序:文體名,這是一篇贈序
餘:我。
嗜:喜歡、特別愛好。
無從:沒有辦法。
致書:得到書。致:得到。
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每:常常。
假借:同義複合詞。 借。
假,借。
於:介詞,從。
筆:名詞作狀語,用筆。
手:名詞活用為動詞,動手。
弗之怠(dài):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鬆讀書。
弗:不。之:指代抄書。
走:跑。
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
以是:因此。以:以為;是:這樣。
加冠(guān):古代男子二十歲舉行加冠禮,表示已經成人。
後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患:擔心。.
碩師:學問淵博的老師。
碩,大。
遊:交往。
嚐:曾經。
趨:趕到。
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拿著經書向當地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請教。
先達: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叩,請教。
執:拿著
德隆望尊:道德聲望高。
望,聲望,名望。
隆:高。
門人弟子填其室:學生擠滿了他的屋子。
門人、弟子,學生。
填,充。這裏是擁擠的意思。
稍降辭色: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
辭色,言語和臉色。色:臉色。
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
援,提出。
質,詢問。
俯身傾耳以請:彎下身子,側著耳朵(恭敬地)請教(表現尊敬而專心)。
以:連詞,而,來。
或:有時。
叱(chì)咄(duō):訓斥,嗬責。
色愈恭:表情更加恭順。色:表情。 恭:恭敬
至:周到。
複:這裏指辯解,反駁。
俟(sì):等待。
卒:最終。
負篋(qiè)曳屣(yè xǐ):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表示鞋破)。
曳:拖。
篋:書箱。
屣:鞋。
窮冬:隆冬。
皸(jūn)裂:皮膚因寒冷幹燥而開裂。
舍:指學舍,書館。
支:通“肢”,肢體。
媵(yìng)人:這裏指服侍的人。
湯:熱水。
沃灌:洗浴。沃,澆水洗(四肢)。灌通“盥”。
衾(qīn):被子。
擁:蓋著。
而:表承接。
乃:才。
日再食(SI):每天供應兩頓飯。再:兩次。
寓逆旅:寄居在旅店裏。
寓,寄居。
逆,迎。
逆旅,旅店。
被(pī)綺(qǐ)繡:穿著漂亮的絲綢衣服。
被,通“披”,穿著。
朱纓:紅色的帽帶。
纓:帽帶。
腰:腰佩。
腰,名詞作動詞。
容臭(xiù):香袋。
臭,氣味,這裏指香氣。
燁(yè)然:光彩照人的樣子。
縕(yùn)袍敝(bì)衣:破舊的衣服。
縕,舊絮。敝,破舊。
略無慕豔意:毫無羨慕的意思。
略無:毫無。
慕豔,羨慕。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因為內心有足以快樂的事(指讀書),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別人。
中:內心。
口體之奉:指吃的穿的。
蓋:發語詞,用來引領一句話,常是感慨或議論之類的,屬語氣助詞;翻譯為“大概”。

參考資料:
1、亦葩等編著. 新版高中文言課文全釋[M]. 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4.06.第72頁
2、湯克勤主編. 古文鑒賞辭典[M]. 武漢:崇文書局, 2015.10.第361-363頁

原文《送東陽馬生序(節選)》

[明代] 宋濂

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嚐趨百裏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嚐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複;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穀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餘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餘之勤且艱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