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寫作特色

特色
1.移步換景

作者在移動變換中帶領我們領略各種不同的景致,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麵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講述了發現小潭的經過,充滿了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在人們麵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

2.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寫景物時,無不滲透著自己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充滿了生機,卻無人賞識。而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過於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作者“淒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淒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地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3.情感濃重複雜

本文抒情上偏向於濃墨重彩,情感強烈,或撫今追昔,或傷時感懷,或心憂家國,或思親念舊,以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打動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特點
一、本文寫景,按遊覽觀察的順序,非常自然:循聲而入發現小石潭,環顧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圍環境,觀察了小石潭裏的遊魚,遠望了小石潭的水源,最後寫離開小石潭的情景。

二、抓住景物特征,精細生動地描繪

寫小石潭,處處從“石”字落筆,又表明了它的小麵奇秀。

從聽覺、視覺和感受等多角度地描繪。“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此文開筆就有聲有感。未見其潭,先聞其聲,遊興被激發了。“水尤清洌”“青樹翠蔓”“日光下徹,影布石上”“明滅可見”,景物的色彩、光線的明暗變化真切而清麗。

寫景,動靜交錯。聲,是動態的,石,是靜態的,“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又是動態的,魚兒忽靜忽動,溪水若靜實動,這畫麵給人以很深的感知度。

寫景,情景交融,寓情於景。讀者領受著這畫卷的美又對作者寄予深深的敬意與同情。這就是藝術的感染力。

三、文筆簡練,前後照應,結構緊湊

寫潭,處處透出了潭水的清洌,有很高的透明度,寫環境氣氛又處處透出這裏的寂寥、幽邃。前後照應渾然一體。全文不滿200字卻詩情畫意融為一體,所以說這篇記是柳宗元山水遊記的代表作,也是我國古代山水遊記中的精品。

四、側麵描寫,烘托景色。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運用側麵描寫,“皆若空遊無所依”寫出小石潭水清澈見底、清洌可鑒的特點。

原文《小石潭記》

[唐代] 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珮 通:佩)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下澈 一作:下徹)

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麵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