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老歌》鑒賞

中唐時代,政治黑暗,統治階級剝削殘酷,因此抒寫農民疾苦的題材也成為新樂府詩人的一個重要的主題。張籍的《野老歌》,就是寫一個農家老夫在高額的苛捐雜稅的重壓之下,最後過著依靠拾橡實填飽肚皮的生活。即使這樣,他還不如當時被稱為“賤類”富商的一條狗。張籍通過這樣一個人狗對比的悲慘情形,突出表現了農民的痛苦和當時社會的不合理。

開頭兩句交代人物身份,運用平敘的手法,敘說一位老農,由於家裏貧窮,住在山裏麵,僅僅耕種貧瘠的山田三四畝。這裏要問,老農為什麽要住在山裏麵呢?在我們想來,老農既然家貧,他應該到平地鄉村或小鎮謀生要容易一些,為啥要到難以耕種的山裏去呢?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了當時的社會環境。此時社會混亂,統治階級任意欺壓百姓。麵對這一切,老農一家逃到深山,這裏山高路遠,人煙稀少,而官府當差的也不便來此。老農希望住在深山能擺脫這一切。

然而“縱使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三四兩句說得就是這一情況。老農住在山裏麵,今年的禾河苗長得稀稀疏疏的的,到頭來收成也不好。盡管這樣,官家的征稅多得要命,那差役隔三差五地跑來征稅,最後老農家裏連自己吃的口糧全沒了。老農很痛心哪,他一年辛苦勞作得來的糧食,有的被官家拿去倒入了庫倉,甚至有的被白白浪費“化為土”。這在剝削和浪費的行為,和勞動人民的辛苦貧窮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此這兩句實際反映了勞動人民被剝削的痛苦,也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

五六句承上兩句,說老農辛苦一年到歲末,家裏徒窮四壁,沒有幾樣東西,隻有老農辛勤勞動的工具——鋤犁還在伴隨著他。一個“空”字,說明老農辛苦一年一無所獲,另一方麵說明剝削階極把老農剝奪的一無所有。為了種那些糧食,老農早出晚歸,辛苦勞作一天,到頭來自己還沒有吃的。無奈之下,老農“呼兒登山收橡實”,呼兒表明老農已年邁,再加上辛苦勞作一天,已無力再上山采橡實吃。“橡實”,乃一草木果實,本非普通食品,乃勞動人民在饑災發生時臨時充腹之品。老農叫兒子登山收橡實,可謂老農貧餓致極,說明勞動人民最後的可憐結局。

最後兩句作者筆鋒一轉,說西江做珠寶生意的大賈,船上載的的珠寶很多,足有百斛,他喂養的犬,長的肥肥胖胖的,渾身都是肉。作者運用敘述的手法,沒有發表議論,但把兩幅對比鮮明的畫麵擺在了麵前,一幅是食不果腹的老農,另一幅是奢靡富裕的大賈喂養的肉犬,更為讓人深思的,老農的生活還不如喂養的一條犬,可謂悲涼之極,令人感憤不已。

全詩運用敘述的手法,給我們呈現出幾個老農痛苦的生活的場景。雖然作者沒有發表議論,但孕作者的思想於敘述中。全詩的形象對比深刻鮮明,表現了勞動人民的饑苦,反映了不同階層人的生活,揭露了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剝削。

原文《野老歌》

[唐代] 張籍

老農家貧在山住,耕種山田三四畝。

苗疏稅多不得食,輸入官倉化為土。

歲暮鋤犁傍空室,呼兒登山收橡實。

西江賈客珠百斛,船中養犬長食肉。